南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群众文化活动持续活跃。认真组织开展“新农村大舞台”送戏下乡、“文化三下乡”、“欢乐新农村·移动大舞台”文艺巡演及文化进军营、进社区、进企业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市专、业余团队送戏下乡近600场,观众10余万人,送书下乡2万余册,举办广场活动100多场,向社会开放各类艺术展览35场;南平大剧院全年举办或引进高品位文艺演出34个场次,完成年初制定任务。举办一期全市文博管理干部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负责人培训班。联合市消防支队开展了全市范围内的文物单位消防安全大检查,市政府对此次检查情况予以全市通报。跟踪做好“十二五”文物保护工作,编制“十二五”文物项目54项,申报国家补助经费计13622万元。建立文物普查第三阶段资料数据库,市、县两级文博部门基本完成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做好涉台文物申报和保护工作,今年我市新增涉台文物72处,占全省新增涉台文物的16.0%。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家文物局、福建省政府共同启动的首批15个“涉台文物保护工程”之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纲祠维修工程竣工,顺利通过省文物局技术验收。组织开展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申报工作,有6个项目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个类别43人被市政府确定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和“建窑建盏烧制技艺”项目和生产单位被确定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瓯挑幡节目《欢庆》荣获全国绝技绝艺展演暨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比金奖。9月15日在省博物院举办的“浦城民间剪纸专题展”,展出作品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并赢得剪纸专家的认可和赞赏。武夷山、浦城、松溪被文化部确定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积极开展全市文化产业调研工作,策划了闽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闽北彩印中心等一批招商储备项目,成立2家网吧连锁经营企业。组织文化企业参加“9.8”投洽会和第四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我局主办的南平主题馆获第四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组委会颁发的铜奖。支持“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做大做强,影响力不断扩大。积极参与“第五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暨武夷山茶节”筹备。武夷山会展业和茶业、工艺美术业(建瓯根雕、松溪版画)、竹木制品业等一批具有闽北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已初具规模,发展态势良好。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58个,其中医院41个,卫生院112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1844人,其中医院7182人,卫生院2110人;卫生机构床位共10583张,其中医院7459张,卫生院2449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中有升,2011年全市参合人口224.59万人,参合率达到99.02%;新农合受益面达30.54%,较上年同期提高了8.36%;人均住院补偿1863元,同比提高37%;住院实际补偿比50.09%,同比提高11.09%;住院政策范围内补偿比达67.35%;有1502人获得964.14万元重大疾病补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争取中央及省级财政支持的项目629个,投入资金8769万元,用于加强1个县级医院、3个急救中心、9个卫生监督所、1个县级精神病院、6个乡镇卫生院、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95个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开工623个,完工612个,开工率99%,完工率97.3%。认真落实省上“四个一批”卫生人才政策。完成招聘特岗执业医师1名,委托培养定向本科生16名,招聘本专科毕业生16名,返聘退休医生31人。同时,198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接受全科医师的各项培训,分别有978名、3614名的在岗乡村医生接受中专学历教育和规范化培训。继续实施城市卫生支农。选派112名医师帮扶全市52所乡镇卫生院,做到每个卫生院至少有两名帮扶医师。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强化,妇幼卫生主要指标控制较好,全市孕产妇死亡7例,死亡率为20.21/10万。 2011年,南平市深入开展“健身、和谐、发展”主题群众体育系列活动,举办了南平市第二届女子气排球比赛、市直机关第九届“奋进杯”拔河比赛、“武夷杯”第三届桥牌邀请赛、健身气功千人展示活动、庆祝“全民健身日”体育系列竞赛、海峡西岸·南平气排球精英邀请赛、南平市青少年脚斗士大赛等活动,共约50余项,参加人数达23000余人。大力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40万元,对田径场、球类训练馆、游泳池、塑胶排球训练场等进行修缮,现已修缮完工,投入使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投入50万元对南武体育馆及附属工程围墙、大门、地面建设进行整改。加快推进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目前,建阳、建瓯、顺昌、松溪、光泽已封顶,政和、浦城正在进行主体工程建设,邵武正在基础建设,延平区进场施工,武夷山进入招标程序。103个乡镇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所也已完成92个。投资100多万元的3个农民体育活动中心(建阳、邵武、光泽)和一个城市社区多功能体育场(延平)建设,也已经进入选址阶段。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根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市2011年年末户籍人口313万人。全市年末常住人口26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6万人,出生率11.9‰;死亡人口2.8万人,死亡率6.7‰;自然增长率5.2‰。城镇化水平为51.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735元,同比增长13.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522元,同比增长11.0%。在城镇居民当年的收入中,人均工薪收入为13885元,增长13.3%;人均经营性收入为2765元,增长43.4%;人均财产性收入为926元,增长45.7%;人均转移性收入为4221元,下降4.8%。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861元,同比增长16.3%;农民人均小生活消费支出为5787元,同比增长15.9%。在农村居民当年的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356元,增长29.8%;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为4978元,增长11.1%;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97元,增长17.8%,人均转移性收入为330元,增长11.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9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0%。 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174.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4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47.4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2万人。全市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4933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3191人,城镇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532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5%,控制在4.4%以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8213人;全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全市共计应参保131.38万人,已参保缴费和享受养老金待遇共计106.68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面启动,全市除建瓯、松溪、政和外,其余7个县(市、区)均已开展试点,登记参保人数28058人,已发放养老金人数20430人,发放金额820.72万元。至年末,全市参加企业养老保险29.7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19.8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15.7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5.88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40.5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47.68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