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4-06 吉安市统计局

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为2112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90公里。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11.75万辆,其中私人汽车9.46万辆。

全年全市实现邮电主营业务收入19.99亿元,增长2.4%。固定电话用户数为64.28万部,增长10.4%;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264.37万户,增长16.0%。

八、旅游和金融业

全年全市接待境外游客18.23万人次,增长48.8%;旅游外汇收入4020.8万美元,增长41.7%。全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1812.2万人次,增长28.3%;国内旅游总收入121.63亿元,增长36.3%。

全年全市实现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3.06亿元,增长2.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048.68亿元,比年初增加189.95亿元,同比多增29.08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48.13亿元,比年初增加77.15亿元,同比多增14.84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955人,在校生18373人,毕业生4665人。普通中等教育招生7585人,在校生21852人,毕业生6138人。普通中学招生91421人,在校生270653人,毕业生90698人。职业高中教育招生11812人,在校生27745人,毕业生8501人;普通中专教育招生7585人,在校生21852人,毕业生6138人。普通小学招生72373人,在校生390052人,毕业生58768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68308人。

全年全市申请专利545件,比上年增加251个;授权专利349件,较上年增加90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文化馆、群艺馆14个,公共图书馆15个,博物馆14个。年末全市共有广播电台12个,电视台1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4.7%,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6.7%。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570所,其中医院50所,农村卫生院227所,疾控中心14所。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5614人,其中农村卫生院拥有5010人。全市拥有病床床位13179张,其中农村卫生院拥有4468张。

全民健身活动全面开展,全年全市举办各级运动会193次,6.91万人参加运动会,在全国比赛中1人获得冠军,2人被评为全国先进个人;在省级比赛中67人获优秀以上荣誉,9个单位被评为先进单位。二级运动员的发展人数101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84.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7万人。全年全市出生人口6.52万人,出生率为13.5‰;死亡人口2.89万人,死亡率为5.99‰;自然增长率为7.51‰。全市城镇化率为39.62%,比上年提高2.03个百分点。

全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08.21元,增长1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92.32元,增长13.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6%,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4%。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38.52平方米和37.39平方米。

全年全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7万人,工业园区定向培训4.89万人,创业培训0.72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2.9万人。共有21.07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47.85万城镇职工参加了工伤保险,42.94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42.56万城镇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80.9万城镇居民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

全年全市征缴失业保险6017.37万元,工伤保险2656.4万元,养老保险10.81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85亿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98亿元。

年末全市拥有各种福利收养单位233个,收养床位20607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8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6.6万人,农村五保供养人数2.6万人。

十二、资源、环境

年末全市拥有14个环境监测站,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面积121.54平方公里。全年全市用于建设项目环保投资1.55亿元。全市设15个水质监测断面,其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水质整体状况优;中心城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氮浓度达到一级标准,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二级标准,与上年相比,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上保持稳定,环境空气优良率99.2%;中心城区酸雨(PH值≤5.6)频率为77.6%,与上年相比,酸雨频率上升了1.9%,PH年均值为4.50,比上年降低了0.31,酸雨污染仍较严重;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6.8分贝,达到4a类标准,道路交通噪声环境质量好,与上年相比,噪声值下降了0.7分贝;中心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4.4分贝,达到2类标准,区域环境质量较好,与上年相比,噪声值下降了0.2分贝。

说明:

1、本公报部分指标数据系有关部门(行业)提供。

2、本公报发布的数据为年度快报初步统计数。

3、人口为1%抽样调查数。

4、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5、公报数与年鉴数不一致时,以年鉴数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