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茶陵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克难攻坚,大力实施产业支撑、枢纽带动、城镇辐射、民生优先“四大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旅游规模化“四化建设”,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1年全县完成县内生产总值101083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13.9%。其中: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38951万元,增长4.2%;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407719万元,增长23.8%,其中完成工业增加值345398万元,增长26.7%,建筑业增加值62321万元,增长10.1%;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64163万元,增长11.5%。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1.1、8.4、4.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26.9:35.2:37.9调整为23.6:40.3:36.1。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33803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2%。其中:农业总产值138389万元,增长4.4%;林业总产值36388万元,同比增长6.1%;牧业总产值145225万元,增长3.6%;渔业总产值13079万元,增长1.6%;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4949万元,增长7.8%。 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明显(见下表)。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田水利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5.0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0%。小型拖拉机7208台,大中型拖拉机55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08万千瓦。化肥使用量74445吨。农村用电量5974万千瓦小时。农药使用量541吨。全县耕地面积28780公顷。其中:水田24190公顷,旱地4590公顷。 三、工业、建筑业 2011年,全县工业经济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但由于措施得力,仍保持了企稳回升的形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45398万元,增长26.7%。按营业收入2000万以上新口径,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1户。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38559万元,增长60.7%,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9356万元,增长57.3%;集体工业增加值22055亿元,增长64.6%;股份制工业增加值127116万元,增长63.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3136万元,增长59.4%。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2527亿元,增长51.8。 工业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03973万元,实缴税金总额30478万元,实现利润总额10967万元。 主要工业产量大幅提升(见下表)。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62321万元,增长10.1%。全县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3412万元,增长51.0%.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11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7856万元,同比增长36.3%,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8711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7.9%。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80742万元;工业技改投资387114万元;房地产开发33346万元。全年新增固定资产408160万元。全年房屋施工面积514128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467658平方米,增长21.6%。全年房屋竣工面积117139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07057平方米,增长31.8%。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县拥有民用车56640辆。其中:营运性客车301辆,货车3960辆,其他车辆52279辆。全年完成客运量2633万人,客运周转量89900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2411万吨,货运周转量246640万吨/公里。全县拥有国道公路65公里,省道公路535公里,县级公路302公里,乡级公路380公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我县经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县邮电业务总量完成16286万元(含邮政、电信、移动、联通)比上年增长21%,完成邮政业务收入2095万元,增长23.9%,电信业务收入3738万元,增长7.2%。年末拥有程控电话5.37万户,移动电话22.8万户。 六、商业、贸易业 2011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348572万元,增长18%。按城乡划分,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302356万元,增长18.4%;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46216万元,增长15.3%。按行业划分,其中批发业13462万元,增长45.9%,零售业295949万元,增长16.7%,住宿业5055万元,增长83.8%,餐饮业34106万元,增长14.3%。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2011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73136万元,比上年增长37.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0110万元,同比增长32.3%;税收收入完成45810万元,同比增长46.8%,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62.6%。财政总支出148783万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7866万元,增长28.7%;农林水事务支出16929万元,增长-21.2%;教育事业支出23325万元,增长22.5%;医疗卫生支出19056万元,增长67.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4274万元,增长17.4%。 金融业务扩大,存贷款增加。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38394万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95799万元,增长19.7%。各项贷款余额308096万元,增长18.7%。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保险业务总收入11986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1122万元,增长24.4%,人身保险费收入10864万元,增长12.7%。各种赔款金额839万元。其中:财产保险赔付金额444万元,下降21.3%,人身保险赔付金额395万元,增长4.2%。 八、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年末全县各类学校61所。其中:普通中学24所,职业学校2所,小学35所。普通中小学年末教师总人数3730人。其中:普通中学1808人,小学1922人。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总人数52434人。其中:普通中学19466人,小学32460人。全年考入各类大学本科院校学生总人数968人。其中:一本院校75人,二本院校360人,三本院校533人。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99.9%。 文化广播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电视信号覆盖率98%,有线电视用户79837户。电影放影4300场次,电影观众人数35.2万人。县图书馆藏书达88万册。艺术表演团体数186个,表演6810场次。全年收缴非法刊物1.7万册,非法音像制品0.1万册。 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群众性活动进一步展开。全县获省级以上奖牌数14枚,其中:金牌3枚,银牌4枚,铜牌7枚。城区健身场所16处。 医疗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年末拥有卫生机构(含民间)492个,医院29个,床位数1256张;卫生技术人员1988人,其中:中医师108人,西医师423人,护师375人,中药师68人,西药师52人,检验师2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488072人,参合率达9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