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安仁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内外贸易、旅游和物价 城乡消费市场繁荣。201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5904万元,增长18.2;其中县城零售额157497万元,增长19.2%;县以下零售额48407万元,增长14.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90623万元,增长17.6%;住宿餐饮业15281万元,增长26.23%。全年家电下乡累计55023件,销售金额14377.15万元,发放补贴资金1718.04万元。 市场物价较快上涨。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整体上涨5.5%,商品零售价格水平上涨5.5%,工业品出厂价格水平上涨8.5%。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全年洽谈项目109个,引进项目70多个,合同引资232.8亿元,其中外资项目4个,内资项目66个;实际利用外资2017万美元,增长127.7%;实际到位内资14.06亿元,增长73.9%;全年外贸出口217万美元,增长334%。 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年接待各类游客63.22万人次,增长23%;旅游综合收入3.6亿元,增长27%。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再上新台阶。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8483万元,同比增长50.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993万元,同比增长51.6%;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20845万元,同比增长36.4%;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为6.5%,同比提高0.98个百分点。 贷款增量创历史新高。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2386万元,同比增长50.49%,比年初增加66594.73万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02893万元,比年初增加50341万元,同比增长82.8%;中长期贷款余额89492万元,比年初增加16254万元,同比增长22.19%。 储蓄存款大幅增加。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17194万元,比年初增加115692万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单位存款余额126140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8449万元。 保险业务平稳发展。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8755万元,同比增加1244万元,增长16.6%;保险理赔支出2208万元,同比增加666万元,增长43.2%。其中财险收入2498万元;理陪支出1197万元;人寿保险收入6257万元;理陪支出1011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县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实现总产值30.6亿元,增长51.5%。科研项目中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登记1项,市级1项,获市科技进步奖1项。开展科技下乡16次,组织科技培训53期。 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65所,其中教师进修学校1所,完全中学2所(含社会办学1所),普高3所,初中21所(含私立学校2所),小学132所,县属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50013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4630人。共有在职教职工3731人。全县“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初中教育完成率为100%。初中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1.1%以内,入学率达100%;小学生入学率达100%。荣获全省“二项”考评先进县。 综合技术服务得到规范。全年开展食品质量监督抽查4批次,定期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4次,工业产品定期抽查合格率为97%,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5个。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县花鼓戏剧团全年演出136场,免费送戏下乡61场,县电影公司送电影下乡2663场,县图书馆新办图书借阅证130个。全年组织开展各类大型群众文化活动37次。“安仁花鼓戏”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全县拥有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全县有线电视用户41830户,其中农村27330户,新增2548户。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3个,其中:医院28个,门诊部24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比重为92.8%。年末全县卫生技术人员有1278人,执业医师449人,注册护士339人,每万人执业医生数为10.25人。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70.01人次/10万人。 体育事业成绩显着。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24个,群众性体育运动进一步普及。腰鼓、秧歌、练拳舞剑、橡棋、篮球、乒乓球等运动到处可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1.7%,比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 十、环境保护、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耕地保护与用地保障得到平衡。全年批准建设用地140.14公顷,建设占用耕地72.56公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85.56公顷。补充耕地47.12公顷,净增加耕地45.73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3500公顷。 水资源供应正常。全县人均水资源800立方米。总用水量2.5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580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1490毫米。已建成蓄水工程总库容19329万立方米。 环保工作力度加强。全年建设烟尘控制区1个,烟尘控制区面积24平方公里。全县工业企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5919吨、3668吨。全县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0.45吨标准煤/万元,下降12.5%。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人工造林面积2667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为61.4%。成功创建熊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交通干线绿化、“绿色攻坚”、“三年城乡”、城乡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得到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县常住人口38.5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84万人,乡村人口24.73万人,城镇化率35.88%。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3.79‰,死亡率7.0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73‰,计划生育率为83.65%,全县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425人,发放奖金33.66万元;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对象31人,发放扶助金3.46万元。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26153元,比上年增长14.9%。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23元,增加1841元,增长14.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752元,增加443元,增长19.2%。。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得到改善。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9.66%,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84辆,家用电脑1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23%,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洗衣机45台,电冰箱74台,空调9台,固定电话44台,移动电话135部,照像机1台,热水器24台。城镇、农村居民住房面积分别为45平方米、48平方米。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参加城镇职工医保人数23346人,征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金1658万元;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参保47135人,征缴城镇居民医保基金655万元;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7788人,征缴生育保险基金62万元;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人数16089人,征缴企业养老保险金2014万元;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9785人,征缴机关养老保险金7226万元;参加失业保险人数8874人,征缴失业保险基金131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368299人,参合率97.1%。城市低保对象14500人,月人均补助170元,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1326万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68元,低保覆盖率6.05%,发放救灾救济款380万元。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被省评为“平安县”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县。连续六年被评为市先进,三年被评为省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