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巩义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11年,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3亿元,比上年增长23.4%。一般预算支出33.6亿元,比上年增长22.3%;一般公共服务费用支出4.3亿元,比上年增长6.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亿元,比上年增长9.9%;医疗卫生费支出2.9亿元,比上年增长54.4%;教育费用支出6.8亿元,比上年增长39%;城乡社区事务费用支出3亿元,比上年增长26%。 金融形势稳定。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8.9亿元,比年初增加24.8亿元,增长12.1%;各项贷款余额为135.1亿元,比年初增加13.6亿元,增长11.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47亿元,比年初增加13.9亿元,增长10.5%。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共实现保费收入27775万元,比上年下降26.9%。其中人身保险收入18188万元,比上年增长4.7%;财产保险费收入9587万元,比上年下降53.6%。人身保险赔款金额1207万元,比上年增长65.8%;财产保险赔款金额5107万元,比上年增长9%。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2011年末,全市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4657人,全年科学技术费用支出4006万元,比上年增长24.7%。全市科技人员积极开展科技活动,2011年取得郑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年共实施科技攻关计划项目32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6项,郑州市级22项。2011年末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2011年申请专利技术329项,其中发明专利60项,实用新型专利209项,外观设计专利60项。 综合技术服务进一步改善。2011年底,全市技术监督系统共有102人,行政机关(巩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1个,事业单位(巩义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1个,全年共监督抽查各类产品920批次。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总投资1.2亿元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扎实推进,已完成投资8625万元,竣工项目165个。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2011年全市普通高招本科上线人数达到2789人,被重点大学录取339人,其中清华大学1人,北京大学2人。2011年全市共有高中(含职专)13所,在校学生20059人;初中32所,在校学生23504人;小学校81所,在校学生50323人,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均达100%;教职工人数达到10578人,其中专任教师9297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4209人。职业技能培训发展迅速,全市共有17个镇(办)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基地,289个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2011年有70166人参加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继续实施达标文化站、文化大院创建工程,全市达标文化站达到17个,达标文化大院达到262个。2011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博物馆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共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达到8万户。群众文艺活动更加活跃,全年文艺广场共举办活动104场次,观众达10万人次。档案事业进一步发展,市档案馆年末存放各类档案资料达173364卷(册、件、盒、张)。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2011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25个(包含社区服务站及诊所),其中二级医院2个、卫生院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急救指挥中心1个、医学在职培训机构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402张,卫生技术人员3246人。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截止2011年底,全市建立规范化健康档案77.7万份;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年改造镇卫生院1所。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全市共组织群体性竞赛活动12次,其中大型比赛3次。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学校体育更加活跃,有92%以上的在校学生达到了国家体质健康标准。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 中心城区建设全面加快。加大中心城区建设力度,实施城镇建设项目113个,完成投资17.4亿元,市民文化艺术中心暨图书馆、老城区供热管网改造、巩义南站进站道路顺利竣工,石河路改建、人民广场工程有序推进,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辐射带动能力稳步提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2.6%、39.1%和15.9平方米,石河道公园被评为河南省十佳城市滨河景观。 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环保系统共有人员280人,环境监测站1个,环境监察大队1个,危险废物和辐射管理中心1个,污水处理厂1个。环保法制建设继续加强,执法力度继续加大,全市共完成限期治理污染企业743家,止2011年有995家企业实现达标排放。烟控区1个,面积19.3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15.7平方公里。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成效。坚持不懈抓好人口和计生工作,成功创建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2011年末全市总户数228881户,常住总人口810240人,其中男412574人,女397666人,城镇人口375141人,城镇化率达到46.3%。全市人口出生率9.72‰,死亡率5.49‰,自然增长率为4.2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30元,比上年增长14.7%(未扣除物价因素);人均消费支出10427元,比上年增长13.4%(未扣除物价因素);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33%。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392元,比上年增长19.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735元,比上年增长11.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32%。 居民居住条件有所改善。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7.2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8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4.6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6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11年全市共有福利院20个,床位970张,收养人数达到585人。全市各种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救济30.8万人次,全市进入城镇低保达到1759户,总计4110人,农村低保达到9682户,总计22199人。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深入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2011年,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总人数达到37.2万人,企业职工达到57043人,机关事业达到18510人;离退休人员社会统筹人数中,企业离退休达到13985人,机关事业达到5861人;全市失业保险人数中,企业单位达到42458人,机关事业单位达到16544人。职工医疗保险人数达到63198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启动,参保人数达到74918人,参保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更加深入推进,门诊补偿比例和住院补偿比例继续提高,全年补偿金额12935.5万元,农民参保率达到96.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