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4-01 河源市统计局

河源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河源调查队

2012年3月28日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河源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积极践行“三反”理念,全力推进“三大崛起”,努力培育“四新”产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富县强镇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全市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确保了“十二五”规划起好步、开好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71.94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增速比全国、全省分别快3.9和3.1个百分点,比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高出0.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3.54亿元,比上年增长5.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拉动GDP增长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05.92亿元,增长18.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1.5%,拉动GDP增长9.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92.48亿元,增长8.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8%,拉动GDP增长3.0个百分点,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94.08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8.9%。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由上年的12.7:51.5:35.8调整为12.8:53.5:33.7,第二产业占比提高2.0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20.44亿元,比上年增长14.3%,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6.0%。全市民营经济单位数7.19万个,从业人员35.29万人,分别增长4.1%和11.4%。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重点支出保障有力。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37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增速排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第3位,居山区市首位;其中税收收入23.95亿元,增长26.8%,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契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等主体税种大幅增收,分别比上年增长28.7%、15.0%、29.0%、18.0%、26.7%、67.2%和35.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突破百亿元,达111.07亿元,增长22.3%。各项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其中,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等重点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19.2%、17.2%、41.0%和35.3%。

物价水平呈较快上涨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5.2%,其中居住类价格上涨9.5%,食品类价格上涨8.3%。食品类价格上涨主要是受粮食价格上涨22.5%、油脂价格上涨16.6%、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14.9%、蛋价格上涨13.2%、糖价格上涨24.1%等因素的拉动。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4%。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4.9%。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4.78万个,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0.6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43万人。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为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0%,比上年末下降0.48个百分点。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4.79万人,其中培训后转移就业3.66万人。全市5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本年接纳本地劳动力2.6万人。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业基础仍然薄弱,加快发展任务艰巨;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城镇化进程推进缓慢;对外开放水平偏低,招商引资后劲不足;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压力不断增大;社会管理难度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19.87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农业产值67.30亿元,增长6.4%;林业产值12.91亿元,增长9.3%;牧业产值32.30亿元,增长5.6%;渔业产值3.70亿元,增长5.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66亿元,增长7.5%。

农作物种植结构有所调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16.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61.47公顷;糖料种植面积301.73公顷,减少14.73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44万公顷,增加361.53公顷;蔬菜种植面积3.01万公顷,增加1224.33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90.98万吨,比上年增加3.11万吨,增长3.5%,其中稻谷80.99万吨,增长3.7%。肉类总产量11.69万吨,下降1.2%。生猪出栏97.49万头,下降1.6%;生猪存栏80.59万头,增长4.7%。全年水产品总产量4.12万吨,增长6.7%。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支农投入力度,全市安排种粮、农机等补贴1.66亿元。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6.7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4%。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55.34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4.7%。农村用电量4.4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1%。“千村脱困”政策全面落实,全市1117个行政村全年共获分红款2700多万元。

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全市现有实施“公司+农户+基地”经营模式的各级农业龙头企业260家,本年新增40家,其中省级和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增加4家和12家。辐射带动农户23万户,户均增收2900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118.70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实现全社会工业增加值27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8.03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9.91亿元,增长14.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46.03亿元,增长24.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75.22亿元,增长13.7%;民营企业增加值143.84亿元,增长24.7%。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56.76亿元,增长18.5%;重工业增加值191.26亿元,增长20.6%。

工业规模不断壮大,主导产业快速成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4家,其中年产值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由上年的15家增加到21家。矿产冶金、食品饮料、轻纺服装、医药制造、建材陶瓷、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等七大主导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06.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3.2%。高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2.43亿元,比上年增长24.3%。手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以手机生产为主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8.44亿元,比上年增长23.5%。

主要工业产品大幅增产。铁矿石原矿量、钨精矿折含量、发电量、软饮料、服装、皮革鞋靴、钢材、粗钢等产品产量增速均超20%。化学原料药、中成药、水泥等产品产量平稳较快增长。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51.99%,比全省高出37.93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994.67亿元,实现利润42.1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2%和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