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2-04-01 河源市统计局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形势稳健。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61.36亿元,比年初增加61.34亿元,增长12.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64.52亿元,增长16.0%。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89.26亿元,比年初增加50.57亿元,增长14.9%。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115.91亿元,比年初增加30.81亿元,增长36.2%,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76.79亿元,增长22.7%。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明显提高,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4.65亿元,不良贷款的比例为3.27%,比年初下降1.86个百分点,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降。全市金融机构账面净利润11.38亿元,增长81.2%。

证券业务量有所下降。全市4家证券经营机构证券代理交易额311.32亿元,比上年下降9.3%。其中证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为2.33亿元,下降34.7%;指定与托管证券市值为17.84亿元,下降16.6%;证券投资者队伍进一步扩大,年末证券投资者开户数(资金户)为60384户(其中B股1043户),本年新增9536户,增长18.8%。

保险事业发展加快。全市共有各类保险公司13家,其中财产保险主体8家,人寿保险主体5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1.19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3.64亿元,增长17.1%,寿险业务保费收入6.83亿元,增长24.1%,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0.72亿元,增长22.0%。全年共支付各项赔款及给付3.30亿元,增长30.0%。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2.06亿元,寿险业务赔付支出0.82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支出0.42亿元,分别增长36.6%、12.3%和39.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共有幼儿园333所,在园幼儿9.36万人,学前教育幼儿入园率为69.95%,比上年提高2.53个百分点;小学1192所,在校学生24.91万人,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96%;普通中学186所,其中,初级中学150所,高级中学15所,完全中学21所。初中在校学生15.42万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66%,高中在校学生7.55万人,比上年增加0.31万人,高中教育毛入学率由上年的87.42%提高至87.64%;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5.25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1.35万人;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001人,在校生11875人,比上年分别增长0.36%和0.06%。

科技事业有新成果。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77项,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10项,新认定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全年专利申请受理量达到489件,其中专利申请授权量372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5.9%和89.8%。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有新发展。年末全市共有群众文化事业机构108个,其中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6个、文化艺术中心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00个;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6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7个,馆藏量达55.73万册(件),全年总流通72.27万人次;博物馆、纪念馆6个,文物藏品5.50万件;档案馆8个,馆藏量28.13万卷(件),已开放各类档案7.47万卷(件);广播电台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由上年的91.9%提高至93.47%;电视台6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由上年的92.63%提高至94.14%。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39.52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31.21万户,分别比上年末增长22.1%和63.2%。全年共出版各类报纸3种,发行2382万份。

卫生事业全面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094个(含农村卫生站及村级医疗点),其中医院、卫生院121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6个,妇幼保健院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6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8457张,比上年增长18.8%;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7146张,增长20.8%。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0900人,增长6.5%;其中执业医师2495人,执业助理医师1629人,注册护士3720人,分别增长5.9%、3.0%和11.5%。全市已建立农村卫生站及村级医疗点1791个。农村清洁卫生水普及率达99.8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61.9%,农村自来水改造受益人口173.9万人,增长1.39%。全年无偿献血12656人次,献血量362万毫升。

竞技体育工作大力推进。全市体育健儿在参加省级以上各类重大比赛中,共获得金牌9枚、银牌1枚,其中获得全国体育比赛金牌2枚。群众体育运动全面开展,全年共举办各类大型群众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74次,体育人口达156万人。

十一、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差距明显缩小。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37元,比上年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734元,比上年增长1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33:1缩小至2.19:1(农民收入为1)。城镇最高、最低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4318元和5453元,收入差距由上年的6.9:1缩小至6.3:1;农村最高、最低20%收入组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747元和4239元,收入差距由上年的3.0:1缩小至2.5:1。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2.9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8.97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1.57和1.42平方米。全年完成农房改造29624户。2011年全市扶贫“双到”投入资金12.13亿元,在册贫困户脱贫率由2010年的44.4%提高到2011年的93.39%。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1.45万人,比上年末净增2.67万人。其中,参保职工36.40万人,净增2.26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5.05万人,净增0.4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5.10万人,净增1.25万人,失业保险金标准上调至657.76元/月。参加工伤保险24.51万人,净增1.95万人,其中参保农民工6.14万人,净增0.44万人。参加生育保险15.67万人,净增2.3万人。新型城乡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巩固,参保人数达334.82万人,净增19.34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25.43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人数36.31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农民273.08万人,参合率由上年的98.24%提高至98.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4.26亿元,受益人数达144.3万人次。

社会福利事业较快发展。至2011年底,全市享受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达24.50万人,其中城镇3.19万人,农村21.31万人。共发放低保救济金2.64亿元,比上年增长38.4%。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061张,收养人数3173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5.2%和51.1%。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1亿元,筹集社会福利公益金20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6%和33.3%。全年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费2889万元,比上年增长1.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