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蛟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十、卫生、文化和体育 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就医环境。市医院门诊综合楼已开工建设,建筑面积达到2.4万平方米,总投资6150万元。主体部分已经封顶。2011年新农合参合人数为27万余人,参合率占农业人口总数的96.43%,比上年提高4.58个百分点,在吉林地区位居第一。年末,全市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404所,其中:医院6所,卫生院10所,社区服务中心6所,村卫生室233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专科疾病防治所1所,妇幼保健站1所;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083人,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6人,医疗床位1349张,千人拥有医疗床位3.0张。 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在城区,投资741万元,建设了占地30000㎡、看台建筑面积1961㎡、场地面积16000㎡的体育场一期工程。投资138万元,为长安街、河北街、河南街、拉法街等4个街道文化中心、18个社区文化室改善了环境,配备了文体和文化共享工程设施设备。建设了城市社区一批健身广场。在乡镇,投资48万元,继续实施两个乡的文化站建设工程。投资300万元,建设文化大院42个。 围绕建党90周年,组织开展了“颂歌献给党”红歌演唱会20个专场文艺演出活动,全市近60个部门、单位的近3000名机关干部在人民广场举办大型群众演唱会,10余万群众参与了活动。组织了“瀚墨颂党恩”爱家乡书法美术摄影展,共展出作品170余幅。开展了“党在我心中”纪念建党90周年读书征文活动。组织开展了“蛟河之夏、红叶之秋”广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月文艺演出,共演出各类综艺节目30场。 代表吉林市组队参加吉林省第三届乡村健身大擂台,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体育道德风尚奖。组队参加省青少年田径比赛,获得一块金牌、一块铜牌、两个第四名的好成绩。 广播电视事业成绩显着。全年上传央视及省、吉林市广电媒体新闻突破200篇,创造了上传稿件新纪录,有5篇作品在全国县级广电优秀新闻作品评比中获奖,有27篇作品在省级评比中获奖,有28篇作品在吉林市级评比中获奖。《蛟河新闻》被中广协县级委员会评为全国县级广播电视栏目一等奖。蛟河电视台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评为“全国十佳县级电视台”。 农村有线电视村通率已达93.8%,自然屯通率达75.9%,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4.6%。 十一、城乡建设 城乡规划不断完善,完成了《蛟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新老城区7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蛟河市近期建设规划》。 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市承载能力大大提升,投资100万元,完成南京路路基工程,道路总长300米,总面积4800平方米;投资900万元,完成天津街南段、北京路东段、滨河东路中段、丹东路中段、铁东街道路路面工程,道路总长1800米,总面积1.5万平方米;投资500万元,完成北京桥、泰安桥桥面铺装,竣工通车;投资25万元,完成新区街路标识制作安装。年完成投资3826万元,建成了新区净水厂,净水能力达2万吨/日。投资297万元,新增城市绿地2万平方米。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完成投资4.69亿元,实施了棚户区改造,建设了廉租房。1万平方米廉租住房主体已封闭,2万平方米基础在施工中,完成实物配租和租凭补贴2500户。棚户区改造新建总面积28.6万平方米。投资8960万元,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56万平方米,8000户居民住上了暖房子;实施房地产开发,提升城市品味,全年新开工面积7.93万平方米,总计竣工面积46.22万平方米。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51733人,比上年减少1532人。全年出生人口3151人,出生率为6.96‰,比上年下降2.46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266人,死亡率为5.01‰,比上年下降0.1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6‰,比上年下降2.32个千分点。:全市非农业人口170438人,农业人口281295人。其中市区(7街)人口为184917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据城市居民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979元,同比增长16.2%;据农村居民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49元(最终数据以省局认定为准),同比增长24.9%。 十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全年城镇新开发就业岗位13500个,新增就业1026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0366人,其中异地转移就业人数为77507人,2011年,蛟河市被省政府评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先进县。全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684万元,扶持创业者566人,带动就业2680人。 全市17个乡镇街共为38588名60周岁以上人员发放基础养老金1270万元。村现职两委人员314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2.6万元,特殊病种门诊费用已纳入统筹报销范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18035人,职工医疗保险参保66036人,工伤保险参保29183人,生育保险参保31955人。 进一步开拓境外劳务市场,向其他国家输出劳务。全年实现境外就业367人。蛟河首次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3个部门9个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12名。 全年受理仲裁案件41件,为438名农民工追讨工资253万元,依法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十四、环境保护 市区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为0.099毫克/立方米,环境空气SO2年平均值为0.012毫克/立方米,均低于控制目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类区二级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二水源、三水源)断面符合DB22/388—2004中Ⅱ类标准。 2011年我市COD总量控制指标为2000吨,实际排放557.8吨,其中工业废水COD排放53.6吨,生活污水COD排放504.2吨;氨氮总量控制指标为300吨,实际排放155.6吨,其中工业废水氨氮排放9.68吨,生活污水氨氮排放145.92吨;二氧化硫总量控制指标为1800吨,实际排放863.6吨,其中工业废气二氧化硫排放690.6吨,生活废气二氧化硫排放173吨;烟尘总量控制指标值为2200吨,实际排放2012.84吨,其中工业废气烟尘排放量1892.8吨,生活废气烟尘排放量120.04吨;工业粉尘控制指标值为300吨,实际排放116吨。各项污染物的排放量均在控制指标范围内。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年度快报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部分指标数据系有关部门(行业)提供。 3、本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长速度按现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