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蛟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十、卫生、文化和体育 2010年度,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为258180人,参合率为在乡农业人口的99.86%,参合率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各乡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累计报告手足口确诊病例477例,治愈477例。年末,全市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405所,其中:医院6所,卫生院15所,社区服务中心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265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专科疾病防治所1所,妇幼保健站1所,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169人,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8人,医疗床位1225张,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7张。 文化体育事业蒸蒸日上。投资1000万元新建了蛟河市体育场,总占地面积30000m?,看台建筑面积1961m?,塑胶和草坪建设面积15104m?。在新区永泰小区建设了一处占地5000平方米设施齐全的群众健身广场。投资240万元建成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投资100万元建设3个社区文化中心、11个社区文化室。新建42个农村文化大院、122个农家书屋,投放图书20万册、书柜100个。成功举办了“三节”系列文化活动,节庆期间共有十余万群众参与了庆祝活动。高标准开展“情系三农?走进新农村”文艺慰问演出活动,全年演出60场。开展社区文化月活动,共组织社区文艺演出80余场。组织开展了吉视乡村频道走进蛟河、“最美蛟河红”第九届长白山金秋红叶旅游节大型演出和“心系蛟河?重建家园”大型赈灾晚会。在第十五个全民健身月活动和全民健身日活动中,全市城乡数十万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全省十六届运动会上获得一枚银牌、一个第五名和一个第七名的好成绩。被评为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广播电视电影事业成绩显着。蛟河人民广播电台创办了《嘎牙河畔》等一批直播互动节目。与吉林经济广播电台开展了定期互动连线直播。在“7.28”抗洪救灾宣传工作中,采制了大量的第一现场新闻。及时准确地发布抗洪抢险指挥部的命令和重要气象信息。拍摄的洪灾影像先后被吉林市及省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采用。以系列报道,专题报道和动态报道相结合的形式,对“十一五”蛟河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充分地宣传报道。新增5部数字电影放映机和一部流动放映车。丰富了蛟河人民的文化生活。 十一、城乡建设 城乡建设投资力度加大,投资550万元,完成老区河北街、蛟河大街南段、建设路、永安路等11条街路补修,面积3.3万平方米,工农路路面改造2.1万平方米,维修改造主巷路6万平方米,春光路新建水泥路6000平方米。滨河西路、深圳大街铺装人行道方砖3500平方米。上争资金完成5581万元。 投入10万元,编制完成我市供热专项规划。新区新泰供热公司完成100吨锅炉新建及供热管网、换热站建设,新增供热能力70万平方米;阳光热力公司在九中处新增40吨锅炉,在铁中新建加热站,一期建设65吨炉。改造热网4800延长米。完成文明小区、长安小区泵站改造工作。兼并秋林、人民广场、法院、南河家园等10座泵房。铺设管线1853米。河南砖瓦厂和十二工地给水管线铺设完工,铺设管线1710米。 积极开展住房保障工作。争取上级廉租住房资金2834万元,完成实物配租201户,对2429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补贴226.5万元。全面起动九中棚户区二期、西杨木林子棚户区二期、白石山林业局等棚户区改造,完成33.97万平方米改造任务。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53265人,比上年减少27人。全年出生人口4261人,出生率为9.4‰,比上年上升1.0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325人,死亡率为5.13‰,比上年上升0.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比上年上升0.9个千分点。市区(7街)人口为18533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2025人,未落户常住人口61人,农业人口73750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1718元/人.年,比上年增长3.5%。据城市居民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480元,同比增长11.1%;据农村居民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02元,同比增长19.0%。 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高、覆盖面不断扩大。2010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达到39107人,全年发放养老金24413万元;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710人,全年发放失业保险金538万元;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6036人,全年发放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金2635万元;全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7531人,全年发放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金1081万元;全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311人,全年发放工伤保险金497万元;全市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1233人,全年发放生育保险金32万元。 十三、环境保护 市区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为0.099毫克/立方米,环境空气SO2年平均值为0.013毫克/立方米,均低于控制目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类区二级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二水源、三水源)断面符合DB22/388—2004中Ⅱ类标准。 2010年我市COD总量控制指标为2000吨,实际排放542.6吨,其中工业废水COD排放55.7吨,生活污水COD排放474.5吨;氨氮总量控制指标为300吨,实际排放145.44吨,其中工业废水氨氮排放8.98吨,生活污水氨氮排放134.6吨;二氧化硫总量控制指标为1500吨,实际排放868.6吨,其中工业废气二氧化硫排放695.6吨,生活废气二氧化硫排放173吨;烟尘总量控制指标值为2200吨,实际排放2072.84吨,其中工业废气烟尘排放量1972.84吨,生活废气烟尘排放量100吨;工业粉尘控制指标值为300吨,实际排放216吨。各项污染物的排放量均在控制指标范围内。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年度快报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部分指标数据系有关部门(行业)提供。 3、本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长速度按现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