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栖霞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年完成专利申请量1737件,比上年增长56.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921件,增长119.3%;全年完成专利授权量708件,比上年增长35.9%,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09件,增长71.3%。 2011年,全区实际参加高考1432人,普通类本二以上、体艺类本科达线合计389人,达线率27.2%,比去年提高2个百分点;实际参加中考2964人,其中:公办初中实际参考2013人,平均分499.4分,比去年上升2.24分。各中专校参加市级技能大赛获团体一等奖1个、三等奖1个,获单项一等奖4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14个,参加省技能大赛获4银1铜的好成绩。新改、扩建5所公办幼儿园,总投入1380万元,占地面积23186平方米,建筑面积15111平方米,增加班级51个,新增容纳幼儿1785名。完成校舍维修面积109156平方米,投入资金885.5万元,技装投入资金1030万元。全区招聘47名新教师,面向市内外引进15名骨干教师,13名教师被评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全区免除义务教育阶段23089名学生杂费533.80万元、32348名学生课本费(含磁带费)416.82万元;减免困难家庭学生1895人、学习费用88.68万元;发放职校学生国家助学金1531人、242万元。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成功举办第十二届“金秋栖霞”艺术节、邻里文化节、第十届八卦洲芦蒿节、栖霞山红枫节、首届仙林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举办全国龙狮精英赛,栖霞龙队荣获大赛金奖。全年完成各类送文化演出120场,送电影到基层318场、培训基层文化人员300余人次,争取16.8万元图书用于18家“农家书屋”更新,送图书到基层4000余册。全年创作文艺精品22件,其中荣获市级奖20件。选送的摄影、美术、书法作品参加南京市建党90周年书画影大赛,共获得金奖3件,银奖1件,铜奖5件,优秀奖9件。开展文博传承工程,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分别在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探索发现》和《国宝档案》中播放反映栖霞区文化遗产专题片的“千年古寺”、“金箔传人”和“南朝石刻”。全年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万户,整转数字电视用户1万多户,网络优化改造2万户,截止年末,数字电视用户累计达6.8万户,有线电视用户17万多户。全年区电视台制作播出各类电视新闻1370多条,各类专题72档,《栖霞简报》出刊49期,增刊22个版。 年末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91个。其中,医院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3个,门诊部(所)(含诊所)12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各类卫生机构实有床位1644张,卫生技术人员271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115人。规范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区销售基本药物4888.08万元,药品均价下降26%。不断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参合群众84253名,参合率为99.7%,住院报销比例比上年提高10%。组织卫生专家深入基层,举办137堂健康讲座、105场广场义诊活动,服务群众22860人次。正式启用8356平方米的区公共卫生中心,实现1.5万平方米的栖霞区医院南扩工程主体封顶。通过市级计划免疫示范区验收,全年共接种各类疫苗16.9万人次。完成血防药物灭螺889万平方米、改厕604座,处理手足口病等疫情1146例。 成功举办“迎青奥”奥林匹克会旗传递活动、南京市“迎青奥秋栖霞”登山活动,在全市率先开展职工第九套广播操比赛活动,广泛开展第八届机关干部运动会、第九届社区运动会、“冬锻”比赛等系列全民健身活动。参加市级以上各类体育比赛取得金牌27个、银牌21个、铜牌17个,向省、市输送7名优秀运动员。栖霞区全民健身中心正式开工。 十、环境保护 全年完成有效监测数据4150个,质量控制数据458个,质控合格率100%。空气优良天数298天,空气优良率82.7%。全区主要污染物较上年削减COD226吨、NH3-N68吨,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占建成区100%。积极开展全区第一批“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工作,其中纳入污染整治名单的12家企业全部进入停产程序。 截止2011年,我区创建市级绿色社区1个,市级绿色学校(幼儿园)2所。 十一、人口、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433268人,比上年增长0.97%,其中男性218117人,占总人数的50.3%,女性215151人,占总人数的49.7%,总人口性别比由2010年的101.73下降到2011年的101.38(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全年出生人口3417人,出生率为7.88‰;死亡人口2095人,死亡率为4.83‰;自然增长人口132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05‰。 年末全区新增城镇就业18221人,其中新增城镇单位就业10933人,援助困难人员就业88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897人次,培育自主创业者788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5293人,创建省级充分就业示范区1个。 全区城乡低保统筹实现同标,人均标准全部增至每月500元,其中农村低保水平增幅达67%。截至年末,全区城乡低保在线居民6186户、9733人,累计发放保障金2955.7万元。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生活补助覆盖率达100%,享受补助852人、406.7万元。实施重大疾病医疗救助1046人、213.1万元;实施困难居民救助1868户、2482人,月发放补贴51.1万元;为各类困难群体发放物价补助达624.8万元。实施慈善救助640人、60.9125万元。走访慰问困难群体31048户,发放慰问金1566.45万元;关爱老人52309人次、补助金522.8060万元。完成危房改造40户;完成“慈善一日捐”146.9万元,募集“冠名基金”846万元。 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为33815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751元,比上年增加3725元,增长14.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898元,比上年增加2219元,增长17.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029元,比上年增加3520元,增长21.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972元,比上年增加1665元,增长17.9%。 注释: ①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栖霞统计年鉴》为准。 ②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③从2011年开始,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