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5-28 重庆市北碚区统计局

2011年,全区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柏联温泉酒店被评为全球精品酒店,成为“中国温泉之都”的亮点和北碚对外开放的窗口。缙云山和金刀峡景区提档升级。“静观腊梅”成为中国地理标志,静观镇被评为“中国腊梅之乡”,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全区全年接待游客1418.2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51亿元,分别增长18.1%、26.3%,均居主城第一。

七、国内贸易

2011年,全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家电(汽摩)下乡及以旧换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政策机遇,积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完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终端130个,建设社区规范化网点45个,创建社区示范超市3个、放心粮油示范销售店3个。全区78个“家电下乡”备案销售网点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9214台,摩托车9189台,销售金额1.33亿元,补贴1490万元;家电以旧换新68045件,销售金额2.35亿元,补贴金额878万元。成功举办首届嘉陵风情步行街购物美食节,肯德基、屈臣氏等40余家大型商贸企业入驻。以嘉陵风情步行街为核心的缙云商圈初具规模,天生丽街、旺德旺城等社区商圈不断完善。居民消费意愿进一步增强,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态。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亿元,达103.29亿元,同比增长24.7%。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2.96亿元,增长24.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0.33亿元,增长25.5%。按行业分,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86.82亿元,增长23.6%;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6.46亿元,增长30.9%。

八、对外经济

随着两江新区建设的高歌猛进,交通的便利,区位优势的提升,我区开放型经济实现了新跨越。2011年全区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全年引进36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其中麦格纳、德事隆、蒂森克虏伯、德尔福、花旗银行等世界五百强企业6家,中国五百强企业1家。全区实际利用外资突破4亿美元大关,达4.35亿美元,在上年基础上翻番,增幅达211.4%,总量是“十一五”期间外资总和的1.6倍,创历史新高。实际利用内资246.88亿元,同比增长136.6%,增幅居主城九区第1位。

年末,全区外贸进出口企业达到240家,比上年增加42家,完成货物进出口额(海关数)6.43亿美元,同比增长191.6%,增幅居主城九区第2位。其中,出口额6.13亿美元,同比增长196.3%。

九、财政与金融

2011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0亿元大关,达30.13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99亿元,同比增长121%。实现区级税收18.6亿元,增长106.2%,地方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增幅均居主城九区第1位。其中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3大主体税种合计完成5亿元,增长32.7%。地方财政支出4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2011年末,我区成功引进花旗、三峡、稠州村镇三家银行,金融机构从上年的10家增加到13家。全区银行人民币存款余额366.27亿元,比年初增长19.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220.25亿元,比年初增长21.9%。人民币贷款余额260.63亿元,比年初增长15%,其中公司贷款178.50亿元,增长14.7%。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2011年,全区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加大企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投入。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县。国家级功能材料产业化基地挂牌,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开建,新增“院士工作站”2个。“川仪”和“三圣及图”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区35所科研机构共实施国家级科研项目125项,市级项目359项。专利申请量2971件,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发明专利1560件,增长154%,实用新型专利1241件,增长85%;获得专利授权706件,比上年增长27%,其中发明专利135件,增长66%,实用新型专利463件,增长20%。

2011年,全区两所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共招收本、专科学生10142人,招收研究生3561人。本、专科在校学生39495人;在校研究生10684人,增长4%。两所普通中专学校招生3370人,较上年增长78.2%,在校学生5697人;22所普通中学招生10722人,在校学生34496人;58所小学招生4132人,在校学生25156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均为100%,高考本科上线率为60%。

十一、文化、卫生、体育

2011年,全区继续大力实施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工程,文化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建成15个社区文化活动室、26个农家书屋,区图书馆、文化馆和镇综合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免费开放,区老干部活动中心投入使用。大型全景音舞诗画《两江风韵北碚情》成功演出。全区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17.1万户,118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有线电视联网,有线电视通村率达100%,通社率达96.5%。年末全区拥有文化馆(站)13个,拥有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藏书达90.19万册。

2011年,全区卫生事业取得新突破。年末全区拥有卫生机构42个,其中医院17个,卫生院12个。卫生机构床位3344张,其中医院床位2956张,卫生院床位358张。拥有卫生机构人员4303人,比上年增长4.9%,其中执业医师1525人,增长2.8%。

2011年,全区举办区级运动会50场,参加运动员2.5万人;向各级输送体育人才和后备人才4人;等级裁判员421人,比上年增加159人;等级运动员97人;全区体育人口共计45.6万人。在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荣获金牌4枚。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达92.8%。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2011年,全区出生人口3972人,人口出生率为6.32‰,人口自然增长率-0.92‰。年末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63.4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4.64万人。常住人口72.1万人,比上年增长6%,其中城镇人口达54.44万人,增长8.5%。城镇化率75.5%,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54元,比上年增长14.99%。人均消费性支出15505元,增长11.5%,其中食品支出增长8.4%,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长14%,衣着支出增长16.1%,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15.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9%,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26元,比上年增长22.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622元,增长15.7%,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3.4%,交通通讯支出增长17.4%,居住支出增长12.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4%,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

2011年末,全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2108个,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7116人。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员318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2%,比上年下降0.3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