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九龙坡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2012-05-28 重庆市九龙坡区统计局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6929万元,比上年增长4.0%,全区邮政网点数28个。

全年旅游业共接待国内游客1541.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3.2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3%、50.0%。年末拥有三星及以上星级饭店数16个,星级饭店客房总数3196间,名胜风景区和文物保护区13个。

八、财政和金融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60.22亿元,比上年增长38.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0.07亿元,增长88.4%。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35.54亿元,增长42.9%,税收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20.4%、43.3%、52.7%、24.2%。

全区地方财政支出83.79亿元,比上年增长45.6%。其中,一般预算支出77.14亿元,比上年增长73.8%。一般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科学技术、节能环境分别支出68.18亿元、10.47亿元、0.45亿元、2.95亿元、0.64亿元、2.98亿元,分别增长24.9%、41.8%、21.9%、20.8%、64.1%、330.0%。

全区银行现有35家支行,银行网点数176个,年末从业人员2795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47.65亿元,增长15.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92.72亿元,增长22.3%。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中定期272.50亿元,增长20.2%;活期220.22亿元,增长25.2%。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21.22亿元,增长20.5%。

全区保险支公司有10家,全年保费总收入8.32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52亿元,下降2.5%;寿险保费收入5.80亿元,增长33.5%。保险赔款支出1.84亿元,增长5.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区现有学校94所(不含高等学校,下同),专任教师7994人;全年招生34768人,在校学生126051人,毕业生32969人。

全区拥有区级研发中心累计达10家。全年共提交专利申请2621件,比上年增长38.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13件,增长53.6%。授权专利1710件,增长31.9%,其中,授权141件,增长43.9%。全年共有5家企业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通过2011年第二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评审及公示,83项产品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91项新产品认定为市级重点新产品。全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着名商标69个、注册商标8319个。拥有中国名牌6个、重庆市名牌156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区建成农家书屋70个、图书外借点210个、街道文化中心4个、社区文化活动室20个。全年开展区级大型红歌传唱活动100余场次,群众性活动2000场次,全年获奖34件(次),荣获国家级奖项3个,市级奖项21个。全区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公共图书馆藏书22.35万册,比上年增长71.9%。

全区有卫生机构599个。其中,医院和卫生院6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机构人员数831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数6667人。卫生技术人员数中,执业(助理)医师2790人、注册护师(护士)2683人。卫生机构床位数6249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5999张。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51个,村卫生室80个。

全年体育人口36万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15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35.1余万人,比上年增长15.5%。全区新建城乡社区健身路径40条,建成中小学校塑胶运动场16块。创建市级新农村镇体育健身示范广场2个。电脑体育彩票销售点235个,全年销售体育彩票金额12660万元,增长34.2%。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区公安分局户籍人口统计,年末全区总户数33.15万户,比上年增加1.01万户。户籍总人口83.74万人,增加1.5万人。非农业人口64.53万人,增加2.05万人。男性人口42.10万人,增加0.69万人。截止2011年末,农转城共完成5382户,30561人。

据重庆市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111.63万人,比上年增加3.19万人,增长2.9%。

据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人口自然增长率1.94‰,比上年上升0.51个千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3:100。

全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46元,比上年增加2830元,增长14.7%。

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473元,比上年增加1777元,增长20.4%。

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0年的2.21:1下降为2011年的2.11:1。

年末全区城市低保家庭9492户15763人,比上年减少1171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90元/月人提高至320元/月人,共发放城市低保金6160.2万元。农村低保家庭3459户5610人,比上年减少2117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1920元/年人提高至2040元/年人,共发放农村低保金1098.2万元。

全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31151人,比上年增长9.9%;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5270人,增长70.8%。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07415人,增长12.7%。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45917人,比上年增长23.5%。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73380人,增长26.7%。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11115人,增长20.5%。全区共有350242人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其中,农村197269人,城镇152973人。城乡居民参保率达95%以上。

年末全区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5个,福利收养单位床位数1750张。全区集中、分散供养农村五保户1284人,集中供养率达60%以上。区救助管理站全年救助2138人次,增长56.1%。全年城市医疗救助4556人次,增长35.8%。农村医疗救助8918人次,增长20.5%,共发放医疗救助金1202万元。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含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城乡居民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基金,救助城乡困难群众1799人次,发放救助金399万元。全区福彩电脑投注站达243个,销售福利彩票3.03亿元,比上年增长124.4%。

十二、环境、安全生产

全年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II级(优良)的天数为321天,占全年比例达到87.9%,比上年增加了12天,比例提高了3.2个百分点。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分别比上年下降24.1%、下降13.3%、下降32.6%。主城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9.8%。全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达54.7分贝(国家标准60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6.7分贝(国家标准70分贝),均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内。

全区森林覆盖率为35.4%。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9.5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9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9.98%,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

全年生产安全事故840起,比上年下降27.7%,死亡人数50人,下降21.9%,直接经济损失957万元,增长44.9%。其中,国家公路道路交通事故336起,下降32.4%,直接经济损失98.87万元,下降13.6%;消防火灾事故492起,下降24.2%,直接经济损失32.15万元,下降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