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地区互助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12-05-25 海东地区互助县统计局

互助县统计局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十一届七次、八次全体会议、地委委员扩大会议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同贯彻落实省委提出的“四个发展”战略和地委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保护生态和改善民生三大历史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各种挑战,解放思想,开拓进取,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十一五”以来,全县优势产业继续壮大,特色经济较快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2010年,全县完成县内生产总值46.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可比增长16.6%,比“十五末”增长2.6倍,年均增速13.6%。人均生产总值达11988元,增长34.97%,比“十五末”增长2.18倍,年均增速16.85%。在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93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17亿元,增长33.8%,其中实现工业增加值13.77亿元,增长39.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06亿元,增长7.8%。全县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由2009年的24.4:31.8:43.8调整为25.9:37.2:36.9,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为74.1%,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十五”末的28.3:31.8:39.9调整为“十一五”末的25.9:37.2:36.9。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98亿元,增长47.2%,比“十五末”增长3.26倍,年均增速26.6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000万元,增长37.5%,比“十五末”增长2.11倍,年均增速1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4亿元,增长22.7%,比“十五末”增长2.43倍,年均增速19.4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300元,增长10.9%,比“十五末”增长1.86倍,期间年均增速13.17%;农民人均纯收入4864元,增长21.3%,比“十五末”增长2.25倍,年均增速17.64%。“十一五”末,GDP万元增加值能耗为3.0908吨标准煤,同比下降了9.0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由2007年的5.1997吨标准煤下降为3.8645吨标准煤,下降24.4%,完成了“十一五”能耗下降的约束性指标。

二、农业

全县紧紧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狠抓“三农”工作,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种养业结构不断优化,设施农业和规模养殖不断壮大,呈现出种植业喜获丰收、畜牧业总量及效益不断提高、林业生态效益明显、劳务经济发展迅速、农村面貌不断改观的良好发展势头,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189251.56万元,可比增长6.51%。其中:完成种植业总产值125006.8万元,可比增长8.65%;完成林业总产值3244.67万元,可比增长103.47%;完成畜牧业总产值58900.09万元,可比增长1.07%。

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效显着。全年完成投资3.05亿元,核心区新建成日光节能温室2078栋,建成高标准观光温室6栋,连栋温室3040平方米。积极扶持互丰、杨光等龙头企业提档升级,并引进居易集团、雪域公司等6家企业,目前,示范园区已入驻企业达22家。建成露地蔬菜基地9000亩、杂交油菜和优质油菜制种基地13000亩、马铃薯原种和一级种薯繁育基地8000亩,优质蚕豆繁种基地5000亩,5千头肉(奶)牛养殖基地。完成融资1084万元,实现经济效益50.44万元。

特色优势作物比重上升。全县马铃薯、油菜、豆类、特色蔬菜的播种面积达到28万亩、36万亩、8.5万亩和2.5万亩,分别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1%、40%、9%和2.25%。特色优势农作物种植面积达82.1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90%,制种面积达到24.24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订单面积达到40.1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3.9%。全县粮油综合产量达到26.17万吨,同比增加1.9万吨,增长7.92%。其中,粮食产量达到13.41万吨,同比下降2.38%,油料产量达到6.47万吨,下降1.63%,蔬菜产量达到11.67万吨,增长2.72%。新建日光节能温室5000栋,累计达1.55万栋。在台子、东和等乡建设“万元棚”1000栋,设施农业的比较效益和带动作用发挥明显。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9.6%,耕作机械化水平达到40.2%。农村专业合作组织23个,总计达到114个。

林业生产稳步推进。全面实施退耕还林、重点公益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全年完成天保工程人工造林3800亩,封山育林1.2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完成周边荒山造林2.86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退耕还林补植补播4.6万亩,“三北”防护林完成人工造林1万亩。完成通道绿化100公里,农田林网22.1万株,四旁植树20万株。全县完成义务植树90万株,大田育苗2590亩。全面启动了“三山”、“三水”治理工程,“三山”治理完成整地9006亩、造林6866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4.2%。

畜牧业规模与效益不断显现。全县加大了养殖小区建设规模和科技兴牧力度,生猪养殖、肉奶牛养殖、雏鸡繁育和獭兔养殖等特色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共投入养殖业专项贴息资金300万元,协调金融机构发放养殖贴息贷款4000万元。新建生猪养殖场21个、肉牛羊养殖场19个、獭兔养殖场5个,全县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142个。八眉猪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在东沟、塘川、东和、五峰等乡镇建成万头猪场1个、千头猪场3个、百头猪场17个,新建成的养殖场为全县畜牧业发展再添后劲。同时,积极拓宽销售平台和渠道,建成八眉猪定点销售点15处。全县新发展规模养殖户383户,规模养殖户达到1.56万户,同比增长2.63%。年末共存栏各类畜禽122.63万头(只、匹)只,同比下降2.34%,出栏153.36万头(只、匹),同比增长6.22%。全年共争取省农牧厅“西繁东育”工程财政贴息资金35万元,协调县信用联社发放“西繁东育”工程贷款1329万元,农户自筹资金达3600万元,共完成牛羊贩运育肥户3011户,贩运育肥牛羊35.31万头(只),其中牛8.51万头,羊26.8万只;完成牛羊贩运户1851户,贩运牛羊17.7万头(只),其中贩运牛4.55万头,羊13.15万只;完成牛羊育肥户1160户,育肥出栏牛3.96万头,存栏0.28万头,育肥出栏羊13.65万只,存栏0.66万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