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地区互助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3)

2012-05-25 海东地区互助县统计局

金融运行平稳,存贷款平衡增加。金融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精神,整顿金融秩序,严肃金融纪律,加大监管力度,加大了对优势产业、小额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商业性房地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年未全县各项存款余额达325077.91万元,比年初增加79303.68万元,增长32.27%。其中企业存款73387.58万元,比年初增长57.2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181095.7万元,比年初增长22.47%。各项贷款余额99858.39万元,比年初增加29450.79万元,增长41.8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7999.65万元,比年初增加12106.18万元,同比增长33.73%,在短期贷款中,个人贷款36340.5万元,单位贷款11659.15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44858.74万元,比年初增加10344.61万元,增长29.97%,其中,个人贷款6851.74万元,单位贷款38007万元。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28.88万元,其中,寿险保费收入121.5万元,财产险保费收入107.38万元。全年保险赔付额91.8万元,其中,寿险赔付额49.51万元,财产险赔付额42.29万元。

八、教育、卫生和体育事业

科技工作扎实有效。全县举办各类普及性科技培训班323期,受训人数达到17.8万人次;推广聚光型太阳灶3503台,累计达到17515台,新建农村沼汽池3157座,沼汽池25534座,新建养殖小区沼气池6座,联户沼气池6处,并配套太阳灶3604座,生物质炉2000台,沼气服务用车35辆,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文化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文化事业机构28个;县乡共有文化活动室21个,电影事业机构2个,图书馆1个,共藏书7.5万册;专业技术表演团体1个。新建文化中心户15户,累计达到52户,文化大院2个,累计达到12个。实施了10个农民健身场、4个农家书屋、9个乡镇文化站和3000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城乡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组织开展了“消夏广场”文艺演出等节庆活动,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累计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技能培训班15期,培训土族歌舞等演艺人员500人次。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年未,全县普通中学26所,职业中学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小学189所。招收新生9928人,其中:中学7421人,小学4759,职业教育2507人;毕业学生12937人,其中:中学7511人,小学4587人;年末在校学生56889人,其中,中学在校人数21682人,小学在校人数29102人,职业中学在校人数6068人,幼儿园、学前班在校人数7257人。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在校学生巩固率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8.5%,初中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9.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75.5%。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3个,其中:医院3所,卫生院21所,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病床663张。卫生事业人员72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75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全县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332409人,参合率达98.55%;全县共有10923名城镇居民参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6.4%;产妇住院分娩率99.75%,孕产妇死亡率为42.03/10万,婴幼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23.75‰、19.97‰,比去年下降了3.96%和10.93%。

九、人口和人民生活

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全县农村累计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农户达2525户,按要求为2037户兑现奖励金611.1万元,其中本期251户75.3万元;累计为3484人(次)兑现“奖励扶助”金299.684万元,其中本期886人81.512万元;兑现特别扶助对象49人(次)15.744万元,其中本期47人5.448万元;兑现伤残补助对象488人(次)134.38万元,其中本期65人16.02万元;兑现“两户”考入高校补助资金20.8万元,其中本科68人13.6万元;大专72人7.2万元;计划生育优惠政策落实率达到100%,全县计划生育“三项制度”落实率均达到100%。

全县年末总户数达104936户,比上年增加1828户。总人口达382686人,比上年减少4606人因人口普查进行户口整顿),其中男200647人,女182039人,非农业人口达34723人。全年出生人口6033人,死亡人口5629人,全县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计划生育率分别达到14.2‰、7.2‰、7‰和98%。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累计发放职工工资5.8亿元,同比增长18.4%,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7706元。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组织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5524人次,其中跨省42793人次,实现劳务收入6.4亿元。失业和新增劳动力技能培训1012人,农民工技能培训3699人。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3300元,比上年增长10.9%。牧民人均纯收入4864元,比上年增长21.31%。从构成看,工资性收入人均2313.8元,家庭经营性收入1823.94元,财产性收入280.22元,转移性收入446.12元。

十、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社会保障工作稳定发展。全年为2056名参保单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3957.47万元,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面达到了100%;为414名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107.2万元,发放率达100%。全县参加城镇养老保险325户,养老保险参加人数达到8487人,应收缴养老保险基金5171.08万元,实际收缴4810.91万元,征缴率为93%。全县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206户,参保职工10100人,全年发放失业保险金人数414人,发放失业保险金107.2万元。全县参加工伤保险参保户数达289户,参保人数达13410人,其中,企业95户,参保人数为6108人,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性组织194户,参保人数7302人,农民工参保人数达3719人。全县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达217476人,参合率达75.6%。全县农村低保户10380户,农村低保人口34800人,年内发放农村低保金及补贴4169.61万元;城镇低保户1933户,低保人口4192人,年内发放城市低保金及补贴1036.67万元。全县投入资金8524.2万元,为3370户农村困难群众实施了危房改造,为城乡低保、五保、重点优抚对象等三类人员资助合作医疗参保金144.43万元,下拨门诊费642.5万元。投资2070万元的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工程使4140户农户受益。

城乡基础建设不断改善。全县294个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完成,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6.4平方公里扩展到7.6平方公里,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37.5%;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28.04%,比2005年增加了10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4.03平方米,比2005年末的16平方米增长了50%;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30.4%,比2005年末的17.5%增加了12.9个百分点。全县新增绿化面积160万平方米,县城绿地率达21.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009年的7.3平方米增加到7.8平方米。投资4019万元的县城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行,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