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红山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5-25 赤峰市红山区统计局

七、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面貌继续改善。2011年,完成清河路全段大修工程;完成10条小街小巷硬化、亮化改造工程;完成中心城区的十条街路、三处绿地、三个园区、6个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改造工程;完成198户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完成了市政基础维护和昭乌达泵站维修改造工程;继续整修部分排水管网和河道堤坝,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断推动建筑业健康发展,认真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坚决落实建筑业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切实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推动了全区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2011年,我区加强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严格控制新污染产生。全年共审批项目79家,其中餐饮业60家,住宿业14家,浴池2家,小型加工业2家,其它1家。在项目审批时,我们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100%。建立辖区企业排污档案,全年申报登记企业、建筑工地、三产业等124家,共计收缴排污费100余万元。启动赤峰医废处理中心试运行,加快验收进度。全年我区关停了9家排污企业,完成了8家浴池的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全年消减二氧化硫87吨、氨氮30.34吨、生化需氧量85.24吨,按期完成今年消减污染排放量的任务。

八、科技、教育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稳步增强。2011年,我区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共安排400多万元作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重点支持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建设。其中40万元由科技局支配,重点支持文钟镇的设施农业建设、新品种引进推广试验示范、科技培训、农牧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实验示范和重点工业项目补助。全年我区共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科技项目12项,总计获得上级科技项目资金380万元(其中获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资金支持的4项,资金205万;获得自治区2011年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项目155万元;自治区知识产权专项资金20万元)。2011年,我区有7项科技成果通过市级鉴定,申请专利64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43项,发明专利18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9项。全年共开展各类科技培训9次,培训公众达2万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6万份,圆满完成了市局下达的培训任务。

教育事业开创新局面。2011年全区共有各类学校118所。其中,小学38所,初中12所,普通高3所,职业高中7所,学前教育57所,特殊教育1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共60877人,其中小学25033人,初中13618人,普通高中7688人,职业教育3912人(其中中专275人),学前教育在校(园)生数10468人,特殊教育158人。各类学校共有有专任教师4674人。全区学前教育普及率达95%;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阶段适龄儿童辍学率控制在0;初中入学率达105.6%,辍学率控制在0.02%以内;高中入学率达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6%。我区校安工程三年规划改造项目已完成63个,建筑面积25.9万平方米。其中重建项目33个,建筑面积15.7万平方米;加固项目30个,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

九、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区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3个,艺术表演场所3个,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2个,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37万余册)。2011年,我区组织举办以节庆假日、建党90周年为契机的文化活动30余场次。开展社区文化活动20余场次。完成了第六届红山文化节期间承担的各项任务,成功承办了赤峰第六届民间古玩?藏品展示交流大会活动。今年又成功争取到14家“草原书屋”建设项目,争取到图书、报刊、音像等制品总价值近40万元,已累计建成草原书屋27家。今年又在符合条件的社区、学校新建图书分馆7家,不定期举办了读书阅读活动。截至目前,我区已建立了24家基层图书分馆。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2011年,全面整合规划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按照每个乡镇设置1所卫生院的要求,在文钟镇、西城街道、红庙子镇、桥北街道办事处共设置3所卫生院,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所村卫生室,其中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14所。其它辖区结合服务半径和服务对象的密度,规划设置1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8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建4所,在建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建设30所。统筹规划设计8所预防保健门诊。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稳步推进。全面落实了一类疫苗免费接种政策,接种率保持在98%以上,做好8—15岁重点人群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7913人。稳步推进了艾滋病、结核病、手足口病、炭疽病等传染病防治工作。年末全区拥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11所,其中,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卫生机构4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904张,卫生技术人员1021人。

体育事业积极发展。我区竞技体育今年取得了好成绩。5月份在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武术比赛项目上,我区选手获得3个第一名、2个第二名、1个第三名;同月在通辽全区青少年跆拳道(东部区)比赛中,我区参赛的三名运动员分别取得冠军、亚军和第五名。9月份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武术项目比赛中,在女子自选拳和自选剑项目中分别获得两个三等奖;女子传统拳三等奖;10月份在自治区青少年跆拳道冠军赛中,获得了男子丙组41公斤级冠军。全年我区共组织开展了30多项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其中老年体协举办的各类赛事多达22项以上。继续做好场地开放和农牧民健身工程工作。全区72家区直相关单位、驻区相关企事业单位和部分中小学校的体育场地全部对外免费开放,为广大市民就近锻炼提供了方便。重点抓好农村“123”老年人体育工程建设。目前我区共建设镇级活动室2个,村级活动室10个,镇级晨晚练点2个,村级晨晚练点10个,设有篮球场12片,门球场1片。我区共有18个协会,其中2011年新成立了3个协会,分别是红山区乒乓球协会、红山区自行车协会和红山区武术散打协会。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适度。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354527人,比上年增长0.33%。其中非农业人口271128人,增长0.13%。总户数137501户,增长2.5%。人口出生率7.47‰,比上年下降0.3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5.43‰,比上年减少了0.15个千分点。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11元,比上年增加2854元,增长18.6%。农民人均纯收入10090元,比上年增加1890元,增长23.1%。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365元,比上年增长8%。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316元,比上年增长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