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0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55个,疾病控制中心8个,妇幼保健机构8个。全市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2009张,比上年增长13.3%,其中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11683张,比上年增加1959张。卫生机构从业人员1.90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12430人,执业医生3931人,注册护士4311人,卫生防疫人员309人。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339.62万人,参合率96.14%。 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馆12个。全年举办县以上运动会8次,百人以上群众性体育活动81次。全年获得国家级比赛金牌1枚,省级比赛金牌27枚。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大滁城”建设积极推进。重点完善布局市本级、琅琊、南谯三大政务区,科教园、高铁站、琅琊山旅游区三大功能区,琅琊开发区、市集中示范园和苏滁现代产业园三大工业区。丰乐亭文化公园一期、清流河景观带一期、南湖三期基本建成,南湖四期开工建设,南谯路等五条主干道完成“白改黑”,环境进一步得到美化。南谯路、丰乐路和扬子大市场等“两路一场”征迁;高杆灯、水泥厂、定远路、老滁州剧院等地块加快建设;二纺机地块改造基本完成;建成明光路跨铁路大桥,建设清流路跨铁路高架;基本建成北撇洪沟,城市内涝明显减少。第二污水处理厂、城东污水管网和供应新区的三、四水厂开工建设;城南新区市民文化广场投入使用,市规划馆、美术馆对外开放;高铁站区建成两站一广场;科教园区城市职业学院开工建设,交通驾校和农机校一期建成投入使用。南谯新城百万平方米商业和安置小区、公用设施加快建设。新来城和汊河新城双城同建,房屋征收和安置房建设面积创新高,滁来路来安段高标准改造。全椒城南新区、襄河景观带和太平文化街区高水准建设。 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4540公里。全市建成区面积195.12平方公里,比上年末增加25.08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70.38平方公里,增加10.28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面积4531公顷,比上年末增加1260公顷,其中市辖区2538公顷,增加360平方公里;新建、改造、扩建道路260.78公里,比上年增加118.99公里,其中市辖区124.08公里,增加66.18公里;年末道路铺装面积2739.83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735.63万平方米,其中市辖区1055.41万平方米,增加263.21万平方米;年末城市排水管总长度2094.54公里,比上年末增加546.54公里,其中市辖区836公里,增加247公里。年末自来水日生产能力达56.22万立方米,用水人口111.22万人;全年天然气及煤气供气总量14214.35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537.85万立方米,用气人口55.16万人,比上年增加15.74万人,其中市辖区用气人口27.9万人,增加1.3万人。年末,全市公交营运线路54条,比上年增加8条;实有公交车辆717辆,比上年增加127辆;全年公共汽车客运总量1140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5%。年末,全市出租车2692辆,比上年增加64辆。年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3.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8300公顷。当年人工造林面积7459公顷。年末森林面积34.57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486.0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5.99%。全市环境监测与监察支队16个。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1.60亿元,比上年增加19.6%。年末,共有污水处理厂7座。全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72万吨,比上年下降1.9%;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84.6%,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城市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农村自来水到户率上升到42%。年单位生产总值耗能比上年下降4.01%。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及其它 全年人口出生率为8.82‰,死亡率为5.75‰,自然增长率3.07‰。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52.9万人,比上年增加2.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0.2万人,农业人口352.7万人。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18元,比上年增长18.6%;人均消费性支出13344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食品支出5280元,增长24.1%,衣着支出1444元,增长13.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771元,减少22.5%,医疗保健支出815元,增长19.7%,娱乐教育文化支出1664元,增长16.2%,居住支出1397元,增长19.4%。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7]为39.6%。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46台,电冰箱97台,洗衣机108台,空调器129台,照相机37架,摩托车24辆,电动自行车57辆,固定电话72部,移动电话185部,家用电脑57台,家用汽车3辆。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3平方米。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4075元,比上年增长18.5%。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17元,比上年增长18.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96元,增长21.6%。其中食品支出2026元,增长20.5%;衣着支出342元,增长39.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390元,增长4.7%;医疗保健支出265元,增长21.2%;娱乐教育文化支出393元,增长17.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4%,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年末,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25.6台,家用电冰箱89.9台,洗衣机84.6台,摩托车72.9辆,移动电话185.5部,家用电脑12.5台,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9.2%、4.7%、2.8%、3.6%、17.0%、85.6%。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2.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 保障房建设快速推进。全年保障房建设完成投资43.14亿元,比上年增长95.8%,其中廉租房完成投资1.78亿元,增长85.9%;全年保障房施工面积345.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2.6%,其中廉租房施工面积17.8万平方米,增长3.3%;全年保障房竣工面积154.3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6.8%,其中廉租房竣工面积14.60万平方米,增长29.4%。 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扩面提标。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为37.92万人和104.10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长52.2%、60.9%。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22.0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4%。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24.7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8.9%。生育保险人数为20.3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3.4%。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人数120.2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04.1%。参加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9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9.1%。参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5.2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0%。城乡低保人均月补差分别提高28%和25%,最低工资和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进一步提高。 年末,基层工会总数5773个,比上年增加38.3%。全年送温暖工程筹集资金1921.82万元,发放1666.29万元。年末县乡两级妇联组织9个,县级以下春蕾工程全年筹资87.94万元,救济失学女童1537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