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年基建和更新改造项目建成投产率达到56.3%,新增固定资产589.9亿元,增长132.7%,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82.0%,比上年上升32.4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在国家扩大内需、提升消费的政策效应下,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9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批发业零售额10.6亿元,增长31.5%;零售业零售额230.2亿元,增长17.4%;住宿业零售额4.4亿元,增长26.8%;餐饮业零售额42.7亿元,增长15.0%。 从城乡市场看,城镇市场零售额为219.4亿元,增长18.0%;农村市场零售额为68.5亿元,增长16.2%。 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完成销售总额497.9亿元,增长26.9%,其中:批发业销售额237.6亿元,增长32.6%;零售业零售额260.3亿元,增长22.1%。 深入实施资源聚合型和精品带动型旅游发展战略,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201.7万人次,增长24.2%;旅游总收入80.46亿元,增长24.3%;旅游外汇收入37万美元。 六、对外经济 对外经济合作不断扩大。广泛开展国际经贸交流合作,务实推进成凉、攀凉区域合作,启动昆凉区域合作,促进厅州、局州紧密合作,不断拓宽对外经济合作领域。全年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53个,比上年增加71个,其中总投资在亿元以上的项目有14个;协议引进资金443.0亿元,增长229.2%;实际到位资金273.56亿元,增长39.2%。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个,外商投资实际到位资金2.7亿元。 全年出口创汇5559万美元,增长46.6%。 七、交通、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稳步发展。雅攀高速凉山段全线贯通,青山机场改扩建工程竣工投用。年末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2246公里,增长2.8%,其中等级公路通车里程15898公里,增长7.4%,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13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553987万吨公里,增长4.7%,旅客周转量319013万人公里,增长7.9%。 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全州邮电通讯企业全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6.31亿元,增长16.9%。通讯企业当年新增光纤8674皮长公里,年末光缆总长度达到51717皮长公里,增长20.2%。年末国际互联网上网用户数19.9万户,增长29.0%;公网电话用户达302.46万户,增长23.2%;其中:固定电话用户41.15万户,下降2.7%,移动电话用户261.31万户,增长28.6%。全州电话普及率达到62.68%,比上年提高11.10个百分点。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地方财政收支持续增长。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115.61亿元,增长27.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0.04亿元,增长27.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49.93亿元,增长31.0%。 金融业稳步发展。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69.67亿元,增长24.1%。年末各项贷款余额409.74亿元,比上年净增65.71亿元,增长19.0%。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10.98亿元,增长11.1%;中长期贷款余额291.67亿元,增长23.3%。 年末全州证券经营机构2个,全年证券交易量209.65亿元,下降27.8%,日均交易量8593万元。 保险业稳步增长。保险机构保费收入9.34亿元,增长7.98%;其中财产保险保险费收入4.85亿元,增长11.24%;人寿保险保险费收入4.49亿元,增长4.67%。处理各种赔案支付金额3.23亿元,增长4.53%,其中财产保险赔款金额2.30亿元,增长3.14%,人寿保险赔款金额0.90亿元,增长4.6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积极推进。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政策,“两基”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实施彝区免费职教计划和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职教攻坚初见成效。年末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1801所,在校学生数84.35万人,比上年增加0.4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51.02万人,比上年增加4.62万人;专任教师3.94万人,比上年增加0.07万人。 义务教育成效显着。年末全州小学学校数1575所,在校学生54.55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7.1%,其中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97.5%。普通中学207所,在校学生25.88万人,增加0.38万人。 职业教育不断加强。中等专业学校6所,在校学生1.24万人,职业中学12所,在校学生1.76万人。 高等教育稳步发展。西昌学院本年度招生3845人,在校学生14235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966人,毕业生3259人。 科技研究和应用能力增强。州级部门直属科研单位7个,州级各部门全年共承担科研项目129个,比上年增加5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个,省部级项目28个,列入国家和省级“星火计划”项目2项,获得省级重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十、文化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不断发展。年末拥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公共图书馆11个,藏书量63.12万册,文化馆18个,乡镇文化站610个,博物馆2个,文物保护机构15个。 文化产业发展加快,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三下乡”活动、农村电影“2131”工程、“社区文化”活动稳步推进。全年艺术表演团体演出133场次,观众人数达19万人次;农村电影放映48361场次,电影观众597万人次,翻译民族语影片40部。 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加强。全州有线广播电视用户25.89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91.9%,广播人口覆盖率81.8%。 新闻出版事业持续发展。全州出版地方报纸彝、汉文版两种,发行量2967万份;出版地方杂志彝、汉文版两种,发行量7300册。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医疗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推进,参合农民373.2万人,参合率达95.8%。年末全州有卫生机构103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677个,病床位13410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2986人,其中:医生5578人,护师护士4369人。在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8个,卫生技术人员721人;妇幼保健机构18个,卫生技术人员456人;乡镇卫生院618个,拥有医生1839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参加国家、省级运动会7次,获得比赛奖牌93枚,其中:国家级运动会金牌2枚,省级运动会金牌27枚;体育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州业余体校在校学生达到5197人,比上年增加2344人。 十一、人口 据公安人口统计,全州年末户籍人口487.25万人,增长1.76%。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60.66万人,增长2.93%,占总人口的53.5%;彝族人口为243.65万人,增长2.97%,占总人口的50.01%。全年出生人口6.75万人,出生率为13.98‰;死亡人口3.20万人,死亡率为6.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