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彬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教育事业全面推进。全年实施的5大类32个校建工程完成投资2.9亿元,教育园区、镇公办幼儿园等项目顺利推进,城乡办学条件发生了质的飞跃。全县有普通中学20所,专任教师1350人,在校学生2.17万人;职业学校1所,专任教师152人,在校学生0.49万人;小学109所(点),专任教师1607人,在校学生2.66万人;幼儿园40所,专任教师361人,学生数1.01万人;初中毕业升学率88.01%。全县高考一本上线275人,二本上线919人,高考上线人数再创新高。2011年荣获“陕西省首家教育‘双高双普’达标县”。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中医医院新院区门诊住院楼、县医院培训楼、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楼和永乐、新堡子、车家庄中心卫生院门诊楼全面建成,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市率先启动,“十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妇女两癌筛查、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广泛实施,药品“五统一”和“零差率销售”全面推行。现有卫生医疗机构29个,村级卫生室248所,卫生技术人员1851人,医生人数454人,拥有病床1055张。住院分娩率99.6%,婴儿死亡率5.1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良好,全县参合率达到95.9%以上,为28.36万人报销医疗费用7400万元,报销比例逐年提高。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生育水平。全县常住人口32.47万人;出生率为10.11‰,死亡率为6.7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2‰,出生人口符合政策率98.1%,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我县顺利通过“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评估验收。全县年末户籍总人口35.4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34万人。 居民收入快速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16元,增长18.5%;人均消费支出11022元,增长23.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01元,增长28.9%;生活消费支出5862元,增长21.1%。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2262元。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2011年末五大保险参保人数累计为14.05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3.33万人,养老参保3.61万人,失业参保2.29万人,工伤参保人数3.1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7万人。城镇居民1848户4598人、农民7587户2.48万人得到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达到了“应保尽保”目标。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参保20.07万人,参保率90.8%,当年为3.5万名60岁以上农村老人发放养老金2740万元。 十、资源、环境和城镇建设 耕地面积保持稳定,节能减排成效显着。全县年末常用耕地面积29884公顷,增长0.4%;COD减排0.04万吨,SO2减排0.26万吨。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服务功能日臻完善。以打造“关中西北部明珠城市”和“咸阳次中心城市”为目标,按照“大气现代、精致人文、生态特色”的要求,大力实施城镇开发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县34个市政工程完成投资15.2亿元。集中供热三期、南山排洪渠等工程全面建成,火石咀泾河大桥拓宽改造、紫薇山生态公园、滨河大道等项目进展顺利,泾河新区建设快速推进。全县60多幢高层拔地而起,城区面积扩展到1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扩增到10万人。全县64项小城镇建设工程完成投资6.83亿元。其中,《新民省级重点示范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新区建设全面拉开,4大类23个建设项目启动实施。北极镇以建设市级示范镇为契机,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各项工程进展顺利,为打造区域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龙高、义门、香庙等10个镇(社区)38幢农民住宅楼建设加速推进,小城镇服务功能日臻完善,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同时,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为目标,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农村城市化管理,成功承办了全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场会,创造的“彬县管理模式”在全省得到普遍推广。全县城镇化率提高到4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