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盘龙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8-18 昆明市盘龙区统计局

2009年,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年内审批建设项目2605项,审批总投资239376万元,其中环境保护投资22716.52万元。

环境保护工作全面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实现主要污染物约束性指标排放总量削减。完成了160家餐饮业污水、油烟治理工作,教育和查处各类违章行为248件;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率达到了100%;“烟尘控制区”面积达53.55平方公里,覆盖率达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2.3分贝。

全区建城区绿地面积1810.54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180.01万平方米。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2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24平方米。

七、科学技术、教育和文化

科学技术持续发展。全年区级科技三项经费投入2213万元,占区地方财政支出预算的2%。共推荐、受理各级科技计划项目67项,其中,区科技计划项目立项15项,安排科技创新资金195万元。引导社会投入资金1.03亿元。专利申请514项,专利授权346项,全年共受理专利资助105项。

科技富民强县示范工程共投入383万元,其中,区科技创新资金40万元;农村绿色光亮示范工程建设投入70万元,其中,区级资金投入40万元。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科技咨询活动、科普展览活动、科普讲座及科普教育、培训等活动达57场次,直接受益人数达6.5万余人。盘龙区连续六年三次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9学年全区拥有普通中学26所,职业高中2所,普通小学53所,幼儿园74所,各级专任教师4486人。

全区所有在校学生共9.099万人(其中,学前班人数0.26万人),同比增长3.05%,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21万人,同比增长7.28%;职业高中在校学生0.26万人,同比增长23.81%;普通小学在校学生4.816万人(不含学前班),同比增长1.18%。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文化事业大繁荣。2009年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个基层文化站和15个基层文化室建设及7户农家书屋建设;围绕第29届盘龙江文化艺术节,举办了20余台精彩的文艺演出,参与单位118家,演职人员超过2380人次,吸引观众5万余人次;对盘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了相关项目数据库,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9项,各类博物馆挂牌9家;少年儿童图书馆开馆以来,已藏书18.7万册;建设完成云南省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8家,并通过云南省文化厅的验收。

八、卫生、计划生育和体育

年末共有卫生机构667个,其中各类医院3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个;各类卫生机构病床床位4578张,其中:各类医院4180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3张。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89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792人,注册护士2326人,药剂师(士)及各类技师(士)584人。

2009年,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设施投入资金403万元,其中:新农合建设投入资金255.82万元,农村公共卫生专项基金14.68万元,农村卫生设施投入资金132.53万元。全区除参加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外,新农合实际参合人数为23040人,参合覆盖率100%。全区42个村卫生室,农村医疗网点覆盖率100%。

按计划生育统计口径初步统计:全区人口出生率5.07‰,死亡率2.70‰,自然增长率为2.37‰。在已婚育龄妇女人数中,采取各种避孕节育措施的人数达65488人,综合避孕节育率89.26%。

体育事业成绩显着。2009年,我区运动员在组队参加全国、省、市各项比赛中获奖牌421枚,其中:金牌163枚,银牌122枚,铜牌136枚。

完善各级全民健身组织,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2009年,全区有室外全民健身场所61个,室内全民健身中心12个,新安装健身路径6条,新建农村篮球场4个;培训、办理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19名;举办各类运动会和群众体育活动60次,直接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了2万人次;区体育馆全年接待健身群众达20余万人次;我区向省、市运动队输送了40名运动员。

九、人口与人民生活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439356人,比上年末增加2408人,增长0.55%。全区常住人口66.47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680人,增长0.86%。

城镇化率达93.89%。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25元,扣除物价因素后同比增长8.6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495元,扣除物价因素后同比增长8.48%。城区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7.5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0.11平方米。

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用汽车26辆、摩托车7辆、助力车24辆、彩色电视机127台、组合音响41.5套、家用电脑57.5台、电冰箱90.5台、微波炉68台、淋浴热水器92.5台、洗衣机96.5台、移动电话181部、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电话62部、摄像机12.5台、照相机52台、接入有线电视网络的电视机108.5台、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31.5台。

年末,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用汽车22辆、摩托车38辆、彩色电视机126台、家用电脑16台、电冰箱54台、微波炉36台、淋浴热水器89台、洗衣机99台、摄像机5台、照相机23台。

在消费性支出中,城镇居民累计人均消费性支出11368元,同比增长8.7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754元,同比增长3.6%。

市场价格总体水平趋于平稳,在八类消费支出中分项目看:食品、衣着、居住、医疗保健、交通与通讯教育、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和杂项商品与服务七类消费支出分别上升2.06%、1.48%、14.08%、8.5%、31.2%、8.84%和28.63%,仅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下降了3.76%。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累计保障9.8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累计保障资金支出为1979.86万元,比上年增长7.06%。其中,城镇低保累计保障8.71万人次,累计保障资金支出为1887.75万元;农村低保累计保障1.15万人次,累计保障资金支出92.12万元。

十、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3.92万人,比上年增长13%,其中,参保职工10.55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3.37万人。参保人数中,灵活就业参保人数为2.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5.52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1.41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6.89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2.29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32.6万人,其中,企业单位参保人员14.83万人。参保人员中自谋职业、灵活就业人员为0.7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5.6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