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理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理县统计局 (二〇一〇年三月二十日) 2009年,是加快灾后重建、加快经济发展的关键之年。全县坚持“依托一条走廊,构建三大基地”的经济发展思路,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恢复重建取得阶段性成效,国民经济总量超越震前水平。 一、综合 经州统计局审定,初步核算,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当年价)7377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71万元,增长8.4%;第二产业增加值45087万元,增长170.2%;第三产业增加值19518万元,增长13.6%。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90.7%、7.9%。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664元,比上年增加7392元,增长76.6%。 从产业结构分析,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8.4:44.3:37.3调整为12.4:61.1:26.5,第一产业比重下降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16.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0.8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年末实有内资企业99户,注册资金6.2亿元;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6269万元(现价),增长87.6%(按可比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民营增加值2577万元,增长8.6%;第二产业民营增加值18461万元,增长151.1%;第三产业民营增加值5231万元,增长16.9%。民营经济占全县国民经济总量达35.6%,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01%。 二、农业 坚持以农房灾后重建为重点,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农村经济快速恢复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313万元,增长21.1%。 农业生产。以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理县大白菜"为主的十大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深入推进,引进优质马铃薯、玉米良种等各类新品种439吨,种植“名、优、特”果木8.6万株。年末全县实有农耕地面积2465公顷,比上年减78公顷。全年农作物总播面3050公顷,减7.8%;粮食作物播面1959公顷,减1.2%。其中,小麦种植面积77公顷,增48.1%;玉米1409公顷,减7.2%;马铃薯354公顷,增23.3%;油料作物136公顷,增2.3%;蔬菜播面870公顷,减23.3%。 全年粮食总产量8024吨,比上年增加533吨,增7.1%。其中,小春粮食产量178吨,大春粮食产量7846吨;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220吨,减14.7%;蔬菜产量54386吨,增9.6%;水果产量2981吨,增15.8%。 养殖业生产。年末各类牲畜存栏45151头(匹、只),增长5.0%。全年肉类总产量1752吨,增17.4%。猪肉产量1119吨;增19.3%,牛、羊肉产量485吨,减3.0%。禽肉产量48吨,增45.8%;禽蛋产量40吨,减27.5%;奶产量23吨,减8.7%。 生态环境重建。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并重,对蒲溪乡松树岩、甘堡乡磨子沟、通化乡卡子村等重大地质灾害进行治理,全县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5处,整理恢复耕地2247.87公顷。饮用水源水质、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率达100%。饮用水源地保护、五里界碑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良种繁育基地、薛城林场苗圃等生态项目全面实施。巩固退耕还林2.1万亩、退牧还草60.3万亩,新增人工造林总面积133公顷,年末实有封山(沙)育林面积3376公顷,其中:本年新封267公顷;年末实有自然保护区面积1607百公顷,积极恢复生态,森林覆盖率42.3% 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全县农房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湖南省对口支援“三湘源”安全饮水灌溉工程全部完工,全县3.5万农村群众饮水和农田灌溉得到有效保障。整合各类涉农专项资金、重建资金、对口援建资金4.7亿元,全面推动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完成“四改两建”7430户,村庄户间路27.5万平方米,沼气池440口。2009年,共修建了19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7139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安装输水管道299.8千米,维修渠道127.7千米,全县有效灌溉面积1030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4千瓦。 三、工业 工业发展后劲增强。在国家相关政策及信贷支持下,以电力企业、电网为主的全县工业灾后恢复重建推进迅速,实现产能,新建理县宏光盐化工投产。湖南.下孟工业集中区、湖南·理县绿色经济集中区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园区招商进展顺利。全县工业在主干电网受限、金融危机影响下,主动找市场、挖潜力、保生产,实现了快速恢复增长。2009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0202.4万元,比上年增长25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8384.4万元,同比增长232.4%。主要工业产品铁合金3807吨,发电量164782万度,铝锭674吨。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户,盈利企业5户,亏损企业7户,实现利税8651.4万元;盈利企业盈利额5387.1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657.7万元,同比增112.9%;盈亏相抵后利润3729.4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9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421757万元,比上年 增长346.3%。 从建设性质分析,基本建设投资323570万元,251.3%;农村投资98187万元。从产业投资分析,农林牧渔业投资20300万元,电力行业投资125098万元,交通邮电通讯业投资97087万元。 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317国道汶川至马尔康段“三改二”工程全线开工,杂谷脑河流域电站开发建设进展顺利,理小路、薛孟路、“三湘大道”、“湘湘大桥”、市政基础等一批重大项目全面开工,完成重大项目投资408543万元。 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全面推进。灾后重建规划项目8大类328个项目758个子项目,累计开工272个,完工96个。坚持民生优先,全县农房重建提前完成,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完工78%。16所重建学校8月整体竣工投入使用,15个医疗卫生机构重建竣工14个。 五、国内贸易 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支持下,灾后重建、对口援建、工程建设人员消费需求带动下,我县城乡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克服了旅游景区暂停开放的不利因素,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60万元,比上年增长35.6%。城乡消费市场同步发展,其中县的零售额4579万元,增长34.1%;县以下的零售额3181万元,增长37.9%。 从经济类型看,全年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323万元,增长9.9%;集体经济实现零售额577万元,增长153.1%;个体经济实现零售6818万元,增长31.5%;其他经济零售42万元,增长162.5%。非公有制经济在流通消费市场发挥重要作用。 批发业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5478元,增长36.1%;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282万元,增长3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