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珙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8-16 宜宾市珙县统计局

2011年,全年外汇出口创汇总额130万美元,签约外资220万美元;外派劳务97人。

2011年,全年累计履约招商引资项目69个,其中:市外履约项目67个,省外履约项目54个。市外到位资金57.42亿元,比上年增长61.32%;省外到位资金36.52亿元,增长20.68%。新签约并履约1000万元以上市外投资项目完成45个。

七、财政税收和金融保险

全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9.58亿元,增长13.6%;地方财政收入4.33亿元,减少4.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41亿元,增长21.4%。财政总支出13.41亿元,增长14.7%,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2.08亿元,增长20.6%。

国地税完成各项收入总计6.86亿元,增长17.54%,其中:国税各项收入3.49亿元,增长22.25%;地税各项收入3.37亿元,增长13.03%。

2011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8.19亿元,比年初增加16.53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61亿元,、比年初增长18.42%。各项贷款余额36.81亿元,比年初增长16.47%,其中,短期贷款8.9亿元,比年初增长32.48%,中长期贷款27.85亿元,比年初增长11.89%。2011年末,全县共有保险公司4家。按业务性质分:产险公司2家,寿险公司2家;全年保费收入7562.23万元,同比增长1.1%,其中财产保险收入4534.25万元,同比增长13.59%,人寿保险收入3027.98万元,同比减少13.2%;理赔支出3873.12万元,同比增长22.71%;其中财产保险赔付2446.12万元,同比增长7.15%,人寿保险赔付1427万元,同比增长63.39%。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2011年末,全县有普通中学31所,在校生1.97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0.39万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58万人。普通小学在校生3.02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7人,在园幼儿数0.92万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228人,小学专任教师155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初中升学率78.9%,高中升学率52.1%。2011高考本科上线268人,比2010年增加2人,同比增长0.75%,2011年高考上线率达历史新高,建成中小学校校舍安全项目6个;珙职高实训楼二期项目投入使用。

2011年顺利通过2009-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县”考核,县财政预算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780万元。全年专利申请量15件,授权量10件。

九、文化、广电、卫生和体育事业

2011年末,全县广播综合覆盖率88.4%,电视综合覆盖率89.26%,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37.49万户,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850公里,发展有线电视用户2.5万户、MMDS数字微波用户0.61万户、直播卫星用户1.49万户、地面数字电视用户0.3万户。

建成130家“农家书屋”,全县17个乡镇262个行政村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17个乡镇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珙泉镇综合文化站建成“四川省乡镇综合文化站示范站”;兴太村村歌《兴太,我的故乡》被评为第二届“中国优秀村歌”,获中国村歌优秀作词奖和优秀作曲奖;全县共有群众文艺团体165个,其中巡场镇“友谊”礼仪队和洛表镇“飞鹰”礼仪队成为宜宾市首批“农村文化礼仪服务队”

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普查登记文物509处,其中复查88处,新发现375处,消失46处。

2011年上报中央台新闻2条,四川台新闻15条,市台新闻500条。

2011年末,全县共拥有卫生机构438个(含村卫生所、个体门诊),其中,医院、卫生院(含社区,分院)33个,妇幼保健院1个。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1802张。卫生机构人员2054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1306人。在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758人,注册护士520人。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5.13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30.26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88%,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8.87%。

十、人民生活与环境保护

城乡居民增收步伐加快。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93元,增长17.5%。其中,工薪性收入12686元,增长21.22%。人均消费性支出13097元,增长18.33%。其中,居住支出增长14.0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21.78%,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12.3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4.2%。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818元,增长20.88%。其中,工资性收入3456元,增长23.96%;家庭经营纯收入3173元,增长28.5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131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8.6%。

2011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800万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100%,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80%。

十一、人口、就业与社会保障

年末,公安人口统计全县总户数为14.11万户,总人口为42.4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2万人,农业人口33.26万人;男性人口22.26万人,女性人口20.2万人。当年出生人口5367人,人口出生率12.46‰;当年死亡人口3430人,人口死亡率7.96‰;人口自然增长率4.5‰。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146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90人;年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1096人,比上年末增加7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比上年末上升0.24个百分点。

2011年,共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7个,床位1184张,新增床位47张。全县“五保”集中供养率达72.25%;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0.77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0.93万人。

2011年,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7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0.76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02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1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1.8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0.51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13.56万人。

注:

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各行业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分项与合计不等的情况;

3、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4、公报中造林面积、新增有效灌溉面积、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旅游收入、进出口总额、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财政、金融、保险、教育、科技项目、文化和广电、卫生机构人员、体育场馆、环境监测等数据来源于县林业局、县农业局、县水务局、县交通局、县经信局、县招商引资局、县财政局、县人民银行、县教育局、县科技局、县文广新局、县卫生局、县旅体局、县环境保护局等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