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禅城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8-15 佛山市禅城区统计局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828.17亿元,比年初增加215.79亿元,比上年增长8.3%。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913.26亿元,比年初增加270.3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

保险业稳步增长。全年全区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10.49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72.70亿元,增长6.6%;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6.90亿元,增长23.4%;财产险30.89亿元,增长18.3%。全年共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6.93亿元,增长37.4%。其中寿险业务给付9.52亿元,增长51.9%;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3.07亿元,增长47.3%;财产险业务14.34亿元,增长27.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0.29万人,比上年下降11.1%;在校生0.75万人,下降21.1%;毕业生0.27万人,增长8%。普通高中招生0.37万人,在校生1.16万人,毕业生0.38万人分别下降21.4%、20%和13.1%。初中招生0.85万人,在校生2.51万人,毕业生0.81万人,分别下降12.3%、14.3%和1.4%。普通小学招生1.15万人,在校生6.80万人,毕业生1.17万人,分别增长4.5%、0.4%和0.01%。幼儿园招生0.95万人,增长1.4%;在园幼儿3.59万人,增长12.5%;毕业生0.86万人,下降0.5%。年末共有教职工(不含高校)1.1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0.82万人。幼儿入园率99.9%,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9.5%,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7.0%。

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提升。年末共有区级以上各类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35个,比上年末增加7个。其中,省级23个,增加2个;市级74个,增加4个;区级38个,增加1个。累计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增加8家。累计建立院士工作室10个。全年获省科学技术奖4项、市科技进步奖32项、区科学技术奖59项。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增加到17家。全年专利申请总量0.2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0.05万件。专利授权量0.2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0.02万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80项,合同金额达到0.90亿元。全年投入研究试验发展(R&D)经费25.28亿元,增长21.3%,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273.88亿元,增长18.1%。全年新增“广东省名牌产品”13个、“中国驰名商标”和“广东省着名商标”各6件。至2011年全区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6个、“广东省名牌产品”45个、“中国驰名商标”21件、“广东省着名商标”69件。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体事业蒸蒸日上。年末全区文化系统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87个,社区文艺团队304个,新增群众性活动点164个,公共图书馆2个,共有藏书量131.56万册,比上年增加34.52万册,增长35.6%。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各1个,全区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22.88万户,年末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为100%。2011年累计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31项,其中,国家级的9项、省级6项、市级16项。全区共有81名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奖。

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04家。其中,医院15家;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家;门诊部(所)、医务室、卫生所182个;农村卫生站34个;专科防治所4个;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中心和健康教育所各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2个;妇糼保健院(所、站)和其他各1个。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0.74万张,比上年增长14.1%。卫生技术人员0.90万人,增长11.9%;其中医生0.30万人,护士0.36万人。全年医疗机构诊疗量达到175.73万人次,每诊疗人次平均费用134.3元,增长8.1%。免费婚检人数为0.71万人,婚检率达到61.2%,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低速增长。年末全区常住总人口为110.2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0.68万人,增加0.19万人。户籍人口中,全年出生人口0.52万人,死亡人口0.32万人;人口出生率8.65‰,死亡率5.35‰,自然增长率3.3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2.2。

人民生活稳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76元,比上年增长9.1%,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3.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3604元,增长9.9%,扣除物价指数影响实际增长4.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2.6%,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8.89平方米,增加0.17平方米,增长0.4%。农民人均纯收入14806元,增长15.8%。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7。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45429元,增长12.4%。

社会保障不断扩大。末年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51.54万人,其中参保职工36.5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住院基本医疗、居民门诊基本医疗分别是分别为40.37万人、21.40万人和71.5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37.98万人,比上年增长10.4%。参加工伤保险36.95万人,增长8.1%。参加生育保险40.37万人,增长12.6%。全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8%。全年享受居民医疗门诊313.03万人次,增长6.3%。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0.15万人,下降21.1%;发放低保金541.10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由上年的350元/人提高到390元/人。全年共建保障性住房0.39万套,增长1.8倍,解决了0.13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全年投入残疾人事业经费0.14亿元,增长44.0%;为残疾人提供各种康复服务1.62万人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590人次。直接接收社会捐赠0.36亿元,增长11.1%。

十二、资源和环境

资源状况良好。全年平均降水量1227毫米,比上年减少36.3%;平均日气温23.1℃,下降0.1℃;总日照时数为1816小时,增加249小时,增长16.0%。全年总供水量2.20亿吨,增长0.5%;总用水量2.14亿吨,增长0.8%。其中生活用水1.02亿吨,增长3.6%;工业用水0.54亿吨,下降3.2%。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18吨,增长2.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9吨,下降25.4%。人均用水量194吨,增长18.3%。

节能降耗取得新突破。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87.27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4.5%。全年单位GDP能耗0.416吨标准煤/万元,下降7.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0.2809吨标准煤/万元,下降13.17%;单位GDP电耗633.06千瓦时/万元,下降11.14%。

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年末城市污水处理日处理处理能力57.2万吨,与上年末持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4.6%,提高0.1个百分点。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100%,提高2.5个百分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7.5%,提高2.0个百分点。城市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年均0.084毫克/立方米,下降7.7%;其中二氧化硫的年均浓度为0.038毫克/立方米,下降20.8%;二氧化氮的年均浓度为0.055毫克/立方米,下降9.8%。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类要求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