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海珠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我区顺利通过第3次全国文化馆(站)评估定级和省第9次文化站评估定级检查。区文化馆保持“国家一级馆”称号,各街道文化站全部达到省一级站以上标准。成功推出首届“广东岭南古琴音乐会”,与“珠三角咸水歌会”、“岭南书画艺术节”共同构成我区文化活动三大品牌,我区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全年组织文艺活动619次;举办文艺培训班1551次,培训人次79302人次;区图书馆总藏量39.54万册,总流通人次55万人次;组织各类讲座148次,参加人次135173人次。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2011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61间,其中医院20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5间,门诊部38间,卫生所、医务室146间,其他卫生机构12间;拥有医疗床位7179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1164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949人,注册护士4873人,药师(士)719人。 体育事业扎实推进。2011年度我区以“传承亚运,和谐共享”为主题,参加省、市组织体育活动14项,共获奖项31个。组织10项特色体育活动,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直接参加人数7万人次。2011年末,我区共有2187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其中国家级4人,一级123人,二级135人,三级1925人。辖内共有16个全民健身广场,262片篮球场,全区人均公共体育面积达1.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为65%。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户籍人口有所增加。2011年末,全区户籍人口96.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7万人。全区人口出生率8.52‰,死亡率6.12‰,自然增长率2.40‰,分别比上年下降0.38、0.19和0.19个千分点。 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2011年,我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271元,增长12.2%,其中工资性收入26156元,增长13.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5506元,增长10.3%,其中食品支出9075元,增长8.4%,恩格尔系数为35.6%。 民生投入不断增加。按照区委、区政府建设“幸福海珠”的要求,我区不断加大民生和公共事业方面的投入,区财政投入民生和各项公共事业资金占一般预算支出的77.7%,达41.51亿元,增长31.1%。其中教育支出12.74亿元,比2010年增加5.90亿元,增长86.2%;医疗卫生支出2.93亿元,增加0.61亿元,增长26.3%。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11年末,全区各险种参保人数达177.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参加养老保险283203人,增长5.3%;参加失业保险304178人,增长7.2%;参加工伤保险271767人,增长3.1%;参加生育保险183069人,增长16.1%;参加医疗保险737316人,增长15.2%。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2011年末,全区共有社会福利单位18个,床位1813张。全年共为5382户低保户(13843人)发放低保金3805万元;为低保、低收入、重度残疾人、优抚对象等困难人员办理医保8955人次,报销基本医疗门诊资助11382人次,居民最低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十一、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可控,趋于好转。2011年,全区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4起、死亡4人,无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05,比上年下降33.1%;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8582,下降24.1%。 生态宜居环境进一步提升。圆满完成“创文”工作任务,我区成为展示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形象的亮丽名片。基本完成逸景路、新港东路延长线建设,新建大干围路口等3座人行天桥。海珠湖一期建成对外免费开放,成为广州新的景观名片,共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新建绿道54公里,我区获市绿道网建设工作金奖。清理违法排污小作坊168家,全区河涌水质同期综合污染指数下降66%。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部分数据为快报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产值、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