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荆州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8-13 荆州市荆州区统计局

荆州区统计局

2012年4月

2011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荆州区紧紧围绕打造“现代工业强区”、“文化旅游核心区”、“城乡一体化综合试验区”“平安和谐示范区”发展目标,抢抓机遇、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国民经济总体保持了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

地区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核算,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2.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上年的22770元提高到27606元。二、三产业继续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6.38亿元,同比增4.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5.42亿元,同比增22.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0.82亿元,同比增14.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9.0︰46.8︰34.2调整到17.3:49.4:33.3。

二、农业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2011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51.08亿元,同比增长4.15%。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6.38亿元,同比增长4.55%。

种植业喜获丰收。2011年,粮食总产达20.0万吨;棉花总产(皮棉)1.34万吨,同比增5.6%;油菜油料总产5.6万吨;蔬菜总产量5.45万吨,同比增9.4%;水果总产量5.6万吨,同比增1.5%。种植业向着规模化、基地化发展。

畜禽水产养殖稳步发展。2011年全区生猪出栏34.65万头,同比增1.1%;生猪存栏22.52万头,同比增4.5%,其中,能繁母猪17599头,同比增加574头,增3.4%。家禽出笼1882.04万只,同比增3.9%;家禽存笼714.2万只,同比增16.8%;禽蛋产量20620吨,同比增16.1%。水产品产量11.27万吨,同比增3.9%。全区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达到127个,比2006年增加120个,养殖业向着专业化、小区化方向发展。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2011年全区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9家(其中省级4家),比2006年增加15家,其中,宇祥、正康、娄氏等龙头企业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预计全年销售收入达22亿元。两湖、东升等一批农产品交易市场相继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加快,达到176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近8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达到156.6%。

三、工业

工业经济主体地位日益突出。201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26.4亿元,同比增长34.5%;完成增加值65.84亿元,同比增长23.4%。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地区生产总值的43.14%,稳居我区国民经济产业贡献第一位。

工业经济效益显着提高。201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1.51亿元,同比增长40%;实现利税总额12.1亿元,同比增长89.2%;实现利润总额8.73亿元,同比增长91%。工业经济效益指数384.15。全口径工业入库税金完成30064.2万元,同比增6.5%,其中,国税完成26149.2万元,同比增3.7%;地税完成3915万元,同比增29.4%。

集群效应显着,机械制造形成首个百亿产业集群。2011年以四机、四机赛瓦、江汉建机等石油机械制造产业完成产值101亿元,同比增长32%,石油机械产业集群被列入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机械制造企业产值已占到全区工业产值的44.6%,在促进我区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更加强劲。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突破百亿。统计显示,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61亿元,同比增36.8%。其中,城镇投资(含房地产)完成121.87亿元,同比增34.0%(房地产投资完成10.01亿元,同比增54.1%)。农村私人投资完成投资3.75亿元,同比增344.64%。工业投资完成49.39亿元,同比增34.6%。

项目规模扩大,在建大项目增多。2011年,全区施工建设项目503个(不含房地产),3000万元以上项目42个,完成投资34.9亿元,同比增长62.3%。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4个,同比增加13个,完成投资26.5亿元,同比增长234%,占城镇以上投资的23.7%。

工业基础设施投资增大,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2011年,全区工业项目完成投资49.4亿元,同比增长34.6%,占500万元以上投资的44.2%;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22.47亿元,同比增长22.4%,占500万元以上投资的20.1%。

招商引资显着加快。2011年,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49.24亿元,同比增27.5%。

五、财政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财政实力显着增强。2011年,全区共完成财政收入9.02亿元,同比增24.7%,其中,全口径税收完成7.68亿元,同比增19.3%,占地方财政收入的85.15%。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11亿元,同比增32.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0%,其中,税收完成4.77亿元,同比增24.6%。财政累计支出7.19亿元,同比增长27.03%,其中,科学技术支出、城乡社区事务支出、交通运输支出及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同比增长487.1%、108.4%、90.85%和82.95%。

六、国内外贸易和旅游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统计显示,2011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1.16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21.8亿元,同比增21.4%。批发业销售额完成34.05亿元,同比增18.97%;零售业销售额完成75.49亿元,同比增23.5%;住宿业销售额完成1.19亿元,同比增25.6%;餐饮业销售额完成10.25亿元,同比增20.34%。

外向经济发展成效显着。统计显示,2011年全区外贸出口完成8159万美元,同比增长42.5%。全区外贸出口企业达到15家,产品涉及机电、农药、纺织、造纸及农副产品等多个领域。

旅游经济逐步升温。2011年,开放的景点景区达到13处,熊家冢遗址博物馆等项目稳步推进。乡村旅游成为新亮点,星级农家乐达到60多家。

七、交通

交通运输业保持平稳。2011年,全区公路里程1678.9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631.05公里。民用汽车拥有量23850辆,其中,载客汽车460辆;载货汽车9919辆。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100%。

八、教育、卫生和文化科技事业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区学校总数54所,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所,普通中学19所,小学34所。在校学生总数51200人,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4405人,普通中学27577人,小学1921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100%。全区专任教师总数2980人,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52人,普通中学1693人;小学1035人。全区幼儿园66个,在园幼儿数11866人。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11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13个,其中医院4个,卫生院8个,妇幼保健院1个。病床位数854张,其中医院,480张,卫生院365张。卫生工作人员529人,卫生技术人员140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82人,注册护士503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