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大通湖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内外经济形势极其很杂的一年,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全区各级各部门在区委、区管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调结构、转方式、保增长、惠民生”这条主线,以科学发展观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应对挑战、主动破解难题,着力发挥产业优势、文化优势、环境优势,突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城乡统筹等重点工作,坚定不移地调结构、抓升级、惠民生、促和谐,全年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平稳,社会发展协调推进,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全区经济平稳发展,运行基础进一步巩固,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初步预计,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6177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434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32597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873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分别比上年增长11.90%,3.80%,17.3%,15.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现价生产总值25330元,增长21.57%。产业结构得到改善,同上年的38.0:47.3:14.6改善为34.5:50.7:14.8。2011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8309万元,比上年增长32.5%;其中国税8610万元,地税4436万元,财政5263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9.8%、54.6%和9.9%。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217万元,比上年增长28.2%,其中税收收入增长41.6%。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分别增长38.4%、29.8%、122.8%、21.4%和57.1%。 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建设得到加强,优先增加民生投入,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地方一般预算支出59880万元,比上年增长41.9%,其中用于社会保障与就业、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为27517万元,比上年增长29.8%。各级财政涉及民生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5.9%。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市场农业”成为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水平提到了提升。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43亿元,比上年增长5.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0434万元,比上年增长3.8%。粮食产量11.58吨,比上年增长6.7%;棉花产量1.63吨,比上年增长13.7%。 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加快。完成农田水利总土方480万立方米,土地综合治理项目投资8500万元,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 城乡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扎实推进。全区共流转土地面积23.7万亩,流转率达49.5%。其中流转耕地11.3万亩,流转比率达47.7%;向龙头企业或种养大户流转的土地8.9万亩,占流转土地面积的37.6%。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5家,其中合作社18家。25%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 三、工业 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高新技术产业与高新产品正更进一步发展,传统优势行业改造更进一步提升。实现工业总产值47925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02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2.72%和50.70%。实现工业增加值129008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719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00%,18.25%。经济效益稳中有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98亿元,比上年增长35.79%;利税总额2.32亿元,增长31.06%,其中利润总额0.45亿元,增长40.42%;产品销售率达到99.65%;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23.1%。 四、建筑、房地产业 建筑业稳定增长,行业素质和企业能力逐步提升。全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9250万元比上年增长25%;增加值3589万元,比上年增长1.40%。房屋建设规模迅速增长。房屋施工面积达15283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1.50%,竣工面积5500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30%.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房屋施工面积56280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45290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47.74%和59.26%。 房地产业开发规模扩大,商品房销售上升,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7550万元,比上年增长16.30%;增加值2907万元,比上年增长1.25%;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20%。商品房施工面积14458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8.6%;商品房新开工面积9742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2.5%;竣工面积4168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4%。商品房销售面积42610平方米,增长15.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34600万平方米,增长37.6%。 资质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3143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5.23%,竣工面积4097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6.53%。 五、交通运输邮电业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和交通运输效能不断提升,交通物流和城乡客运较快发展。全区公路线路总里程766公里,汽车客运站4个;营运客车173辆,营运货车630辆。完成公路客运量7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318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4%和3%;完成货运量80万吨,货运周转量12000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7.6%和16.9%。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2930万元。现代物流快速发展。 年末拥有机动车13762辆,其中汽车965辆,分别比上年增长5%和6%。 邮电通信平稳发展。年末邮政储蓄余额35927万元,比上年增长26.82%。 六、贸易、旅游业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区积极贯彻落实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全力拉动消费增长。城乡流通网络更趋健全,消费领域进一步拓展,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510万元,比上年增长17.2%。按行业分,批发业零售额20224万元,增长11.2%;零售业零售额32971万元,增长12.8%,住宿餐饮业零售额6897万元,增长17.8%;完成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0825万元,比上年增长14.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4854万元,增长16.6%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主要大类商品销售增长情况为:金银珠宝类增长13.2%;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9.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4.4%;日用品类增长10.2%;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5.6%;家电和音响器材类增长38.3%;通讯器材类增长24.6%;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5.4%。全区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额达到7870万元,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额达到400万元。年末已有商品交易市场4个,实现成交额达18000万元,增长17.2%。 全区国内旅游10万人次,实现总收入11210万元,比上年增长28.6%;有星级饭店2家。 七、金融、保险业 金融存贷款均衡增长。金融机构不断调整信贷结构,加大金融信贷管理,保持信贷总量均衡适度增长,有效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66000万元和76800万元,分别比年初增加47900万元和14600万元。比年初增长40.56%和23.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