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岱岳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继续扩大。2003年,全区争取境外劳务输出合同项目46个,输出人员增长18.4%。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891万美元,完成营业额639万美元,派出各类劳务和研修生392人次,期末在外人数974人。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支平衡。全区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8718万元,同口径增长15%。其中各项税收完成14432万元,增长20.3%。全区地方财政支出40218万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灶内支出36646万元,增长9.5%。收支相抵,略有结余,连续第15年实现了收支平衡。 金融机构存、贷款大幅增长。年末,全区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5.22亿元,增长26.7%。其中储蓄存款余额29.68亿元,增长22.4%。贷款迅速增长,结构继续改善。全区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2.88亿元,增长20.8%。 九、科学技术与环境保护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60家,比上年增长13%,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2家,区级45家。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1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15%,同比提高3.49个百分点;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68亿元,增长17.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7.5%,提高2.5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成效显着。年内3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2家企业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企业被省科技厅认定为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个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本年申请专利58件,比上年增长100%。区域内8项科技成果获得省、市科技奖。全年25个项目列入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 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2003年,全区环境污染治理总投资0.67亿元,全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7%,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3%,工业废气处理率100%,二氧化硫达标率89.5%,工业废气烟尘达标率89%,粉尘达标率89%,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8.5%。 十、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03年,全区中等职业学校3所,在校生3108人;普通高中6所,在校生16221人;普通初中26所,在校生29911人;小学138所,在校生43162人;幼儿园397所,在园儿童20678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37人;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生66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继续保持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7%;初中毕业生升学率44%,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到2229人。 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全区有各类卫生机构172所(含诊所、卫生所、医务室,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卫生院21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063张。全区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760人,其中医生853人,注册护士435人。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有新的发展。全区有艺术表演场所19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个。全区有档案馆1个。全区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全区广播电台平均日播音时间16小时30分,电视台平均周播时间达70小时。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 体育事业成绩突出。2003年,我区培养输送市以上的运动员共获金牌138枚。在参加全国比赛中,共获得3枚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在参加全省比赛中,共获得13枚金牌、8枚银牌、5枚铜牌。全年体育彩票发行额87万元。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671元,增长7.2%,增幅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为近三年增幅最高年份。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76.54元,增长6.1%,全区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平方米。每百户农村居民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如下: 职工收入增幅显着。2003年末,全区在岗职工28384人(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比上年减少2760人;全部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4230.9万元,增长9.1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616元,增长21.37%。 社会保险体系日臻完善。全区新增养老保险3169人,办理医保扩面3420人,新安排就业9521人,转移劳动力10000多人。 社会福利、救济工作成效显着。区级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数676人,发放保障金48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数3341人,发放保障金42万元。全区共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含敬老院)15个,收养1164人。全区社会福利企业13家,安置残疾职工906人。全年销售福利彩票1640万元,共筹集福利基金110万元。接受社会捐赠72万元。 注:(1)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 (2)本区生产总值(简称GDP)和各产业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教育事业部分所涉及数据均不含北集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