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梁山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旅游业持续升温。2011年,一关、左军寨、天书阁等景点建成开放,梁山水寨一期工程竣工蓄水,结束了景区有山无水的历史。水浒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完成投资3.20亿元;水浒文化广场、梁山抗战纪念馆建设加快;成功举办了水浒文化节、梅花拳国际演武大会,承办了第三届“好客山东贺年会,水泊梁山过大年”活动。2011年梁山景区接待游客突破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54亿元,比上年增长31.6%。 七、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公路建设进度加快,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952.65公里,比上年增长9.5%。2011年以来,车辆结构有所调整,大型货车数量大幅度增加,全县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790万吨,比上年增长60.8%,货运周转量14075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37.3%;客运量(含农村)3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5.7%,客运周转量30781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8.9%。 邮电通信业稳定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7661万元,比上年增长22.9%。全县固定电话用户104164户,比上年增长1.0%。其中:城市用户31363户,增长2.7%;农村用户72801户,增长0.3%。移动通讯高速发展,年末移动用户516988户,比上年增长24.0%。年末互联网用户49673户,比上年增长56.8%。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2011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11.16亿元,比上年增长49.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06亿元,比上年增长45.4%,地方财政支出1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地方财政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05亿元,比上年增长0.1%;教育支出3.72亿元,比上年增长27.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52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医疗卫生支出2.08亿元,比上年增长63.2%;农林水事务支出2.37亿元,比上年增长5.1%。国税、地税实现两税收入8.58亿元,比上年增长36.6%。其中:国税收入3.96亿元,增长10.7%,地税收入4.62亿元,增长70.3%。 金融信贷运行平稳。2011年,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30.05亿元,比年初增长18.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9.74亿元,比年初增加1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年末各项贷款余额49.85亿元,比年初增长10.25亿元,比上年增长24.6%。 九、科技、文化、教育、卫生 科技事业平稳发展。2011年,获得市以上进步奖5项;获得申报专利220件;专利授权21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9件;共组织申报市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1项,批准立项15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3项,市级10项;年末实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院士工作站3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9家;省专利明星企业3家;技术贸易机构30家。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2.2万册,农家书屋458个,农村放映队27个,农村业余剧团9个,艺术学校5所,艺术表演团体10个。广播电视覆盖率为100%。经批准省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4处。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11年末,全县共有初级中学20所,在校学生25283人;九年一贯制学校2处,在校小学生1117人,初中生574人;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处,在校小学生100人,初中生1064人,高中生366人;高级中学2所,在校9534人;小学134所,在校学生5981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幼儿园139所,在园幼儿23815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29人。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2011年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95所,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841人,拥有医疗床位1563张,其中:各类诊所61所,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70人。全县拥有农村村级卫生室502个,乡村医生2125人。2011年全县新农合参合农民59.99万人,参合率达到98.8%,住院补偿比达到44.8%,城区居民全部可以享受社区卫生服务。 十、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安全生产 中心城区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高。全县园林绿化完成投资2000万元,建城区绿地面积达593.38公顷,新增单位及居住地区、空闲地绿化面积5公顷。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6.80平方米。市政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310万元,全年新修道路1条,新增道路长度2公里,新增道路面积1万平方米。维修道路1条(公明路东段),维修道路路灯200盏,累计维修人行道1000平方米。县城区污水处理工程完成投资90.63万元。城市公用事业发展迅速,县城区日供水量达到7100立方米/日,供水普及率达到98.4%;城区集中供热面积51.6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40万平方米。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30.1%。。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2011年全县共完成环保投资3.38亿元,其中城市建设环保投资2.19亿元,“三同时”(附注3)环保投资1.15亿元,工业点源治理投资400万元。建设项目“三同时”合格率及执行合格率均为100%;完成限期治理项目3个,关停污染重、能耗高、浪费资源的企业2家。各主要河流、湖泊水质达到了地表水III类水质,城市饮用水源达标率达到100%;全年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天数为330天。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2011年全县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92起,死亡22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86起,死亡19人;火灾事故4起,无死亡;工商贸安全事故2起,死亡3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0.13人,比上年下降7.1%,道路万车死亡3.18人,比上年下降2.8%。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全县年末户籍总人口778983人(附注4)。其中,男性人口400787人,女性人口378196人,乡村人口656401人,常住人口735706人,城镇人口221080人(附注5)。全年出生人口7681人,出生率9.8‰。死亡人口3260人,死亡率4.2‰;人口自然增长率5.6‰(附注6)。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调查,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573元,比上年增长15.5%,人均消费支出10038元,比上年增长14.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73元,比上年增长15.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87元,比上年增长9.0%。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108台,增长13.0%;洗衣机81台,增长48.0%;摩托车38辆,增长27.0%;热水器63台,增长97.0%;空调机25台,增长150.0%;电冰箱56台,增长140.0%。农村居民恩格系数为39.3%。 劳动就业稳定,职工工资继续提高。2011年末,全县机关、事业、非私营企业单位在岗职工人数2.87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74005.60万元,在岗职工平均年工资25827元,比上年增长12.5%。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11年,全县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56524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3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24018人,比上年增加4704人;年末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1.20万人,比上年增加1946人。年末全县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722人;全县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镇居民2018人,农村居民2.15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