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阳谷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8-09 聊城市阳谷县统计局

金融信贷向重点领域倾斜。年末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84.13亿元,比年初增加16.98亿元。其中,个人存款余额108.84亿元,比年初增加13.64亿元。年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49.39亿元,比年初增加23.86亿元。对小企业贷款支持力度加大,小型企业新增贷款12.97亿元,比上年增长33.47%,增速高于大中型企业。

保险业发展态势良好。实现保费收入1.04亿元,比上年增长5.4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093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7062万元。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支付各项赔款与给付2280万元,增长12.82%。

九、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评选省科学技术奖励2项。取得重要科技成果8项,其中,农业领域1项,工业领域7项。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保持较快增长。专利申请量217件,同比增长20%。专利授权量152件。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义务教育实现较高水平,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100%。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全县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个,文化站18个,农村文化大院729个。全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面免费开放。拥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

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县拥有卫生机构2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村卫生室763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537张,卫生技术人员2264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590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建设达标率9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达标率100%,村卫生室建设达标率85%。

体育事业全面进步。新建县、乡(镇、街道)健身工程5个,新建农村健身工程3个,“健身设施村村有”覆盖率达30%。青少年体育工作全面加强,广泛开展“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26名运动员参加了省级体育联赛,45名运动员参加了市级体育联赛。

十一、城乡建设

保障性安居工程扎实推进。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983套,开工率为106.8%。已竣工保障性安居工程471套,连同结转项目竣工率为51.6%。

农村住房建设成效显着。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开展三年来,累计新建农房8051户,改造危房3580户,建成新型农村社区40个。村镇建设完成投资17.78亿元。建材下乡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安排专项资金116.2万元。

十二、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82起,比上年下降67.84%;死亡人数28人,下降3.45%,受伤人数86人,下降7.53%,直接经济损失36.12万元,下降75.17%。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0.14人,下降17.65%。

十三、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平稳增长。全县出生人口8983人,出生率11.14‰;死亡人口4287人,死亡率5.32‰;自然增长率5.82‰。年末户籍人口812480人。

城镇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75元,增长14.23%。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3844元,增长17.27%;人均经营净收入946元,增长41.74%;人均财产性收入360元,增长63.91%;人均转移性收入2900元,下降13.6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036元,增长21.36%。其中,食品支出3361元,增长22.3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45%。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37.99平方米,增加0.26平方米。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600.47元,比上年增长21.17%。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4037.43元,增长36.6%;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3055.94元,增长21.1%;人均财产性纯收入184.02元,增长155%;人均转移性纯收入323.08元,增长35.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539.54元,增长13.4%。其中,食品支出2049.99元,增长5.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农村居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积40.70平方米,增加2.7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上年增加2278人、5411人、110人、3635人、3535人。全县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337644人,105832人城乡居民按月领到了养老金。连续7年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月人均养老金1339元,增加162元。建立失业保险金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调整失业保险金标准为月人均500元,增长31.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03%,人均筹资标准超过5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

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918人,月人均保障标准255元,比上年提高35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3330人,年人均保障标准1400元,比上年提高200元。

社会救助事业稳步发展。应急救助规模不断扩大,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资金263万元;救助和资助居民1357人次。各级慈善总会支出善款1629535元,继续用于朝阳助学、夕阳扶老、情暖万家、康复助医、爱心助残五大工程。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7个,集中供养率达71%。社会福利企业1个,安置残疾人员10人。

注: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全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自2011年开始,高新技术产业执行新的统计标准。

4.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包括城镇和非农户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投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