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河口区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8-07 东营市河口区统计局

金融形势运行良好。各乡存、贷款余额保持了较快增长。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1.34亿元,比年初增长15.0%;城乡居民储蓄24.78亿元,比年初增长16.8%;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87亿元,比年初增长4.3%。

保险业发展迅猛。年末全区各类险种承保额142.22亿元,比上年增长43.2%;保费收入8420万元,比上年增长6.9%;已决赔款2821万元,增长13.8%。

七、科学技术

1999年是河口区科技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全年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3项。其中市级以上9项,项目完成率100%;开发新产品8个;取得科技成果12项。其中3项达国内领先水平,7向国内先进水平,2项达省内先进水平;获市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一项获科技进步特等奖;产学研结合取得突破行进展;筛选储备高新技术成果61项;申请专利18项。

科技队伍稳步发展。各类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发展到65个,从业人员387人;全区厂办(民办)科研机构发展到8家。

技术市场日益活跃。全区技术贸易机构发展到60个,民营科技企业5家,认定登记各类技术合同7份,技术贸易额达235万元。

八、教育、文化、文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1999年向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541人,其中本科12人,专科130人,中专399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5013人,比上年增加500人。其中初中4176人,高中837人。小学在校生8804人,比上年减少3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全区共设幼儿园101所,在园幼儿数2485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人数630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349人,比上年增加45人。

文化事业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唱响主旋律,保持了健康繁荣的发展势头。文化下乡活动扎实有效,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以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和迎接澳门回归为主线,成功地组织了“闹元宵”油地大联欢、庆祝减去十五周年油地军联欢文艺演出、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祖国颂”文艺晚会、迎接澳门回归知识竞赛等一系列群众行文化活动。组织参加东营市第五届“公路杯”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有3名歌手分别获得专业组一等奖和优秀奖的好成绩。我去业余作者共计60余篇文学作品在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代表作有剧本《烛光颂》、油画《船》和优秀书法作品等。

卫生医疗条件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卫生机构10个,其中医院6个,床位198张。卫生技术人员285人,其中医生137人。村级的医疗水平有很大提高。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水平进步很快。全民健身活动继续广泛开展,60%的乡镇跨入省级体育先进行列。1999年,在市二届农运会上,河口代表团共夺取22枚金牌、15枚银牌、17枚铜牌,金牌总数位居全市之首,团体总分居全市第二名。

九、人口和居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1999年全区年末总人口18806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3387人;本区总人口86524人,非农业人口14383人。本区计划生育率99.7%,晚婚率99.6%。人口出生率10.22‰,死亡率3.29‰,人口自然增长率6.93‰。

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448元,比上年增加145元,增长6.3%。人均消费支出1503元,比上年增长5.6%。恩格尔系数为53.48%,比上年降低1.32个百分点。

全区农村小康进程达89.31%,比上年提高6.43个百分点。仙河、孤岛两镇被市小康检测办公室命名为小康乡镇。有13个村被区小康检测办公室命名为小康村。

农村居民居住条件不断完善。钢木结构住房面积比重为32.68%,比上年提高2.48个百分点。

从业人员和劳动者报酬有所增加。年末从业人员8620人,比上年增加1156人。其中在岗职工7879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6943万元,比上年增长19.8%;在岗职工人均工资9823元,比上年增长21.0%。下岗职工130人。

社会福利与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年末本区拥有敬老院5处,床位145张,收养孤寡老人125人。社会福利业企业9家,安置残疾职工119名。社会救济3448人。城乡居民享有最低生活保障464人。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指标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