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河口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8-07 东营市河口区统计局

金融信贷平稳运行。年末,全区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56.15亿元,比年初增加13.28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3.05亿元,比年初增加14.34亿元。其中,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短期贷款余额54.10亿元,较年初增加12.97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5.74亿元,较年初增加1.74亿元。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81亿元,下降11.8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98亿元,增长6.52%;人寿险保费收入2.83亿元,下降16.76%。全年赔付额0.90亿元,增长5.88%。其中,财产险赔付额0.46亿元,下降17.86%;人寿险赔付额0.44亿元,增长51.7%。

八、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区现有幼儿园36所、小学9处、初中3处、九年一贯制学校2处、职业学校1处、普通高中1处;在园幼儿3229人、小学在校生8917人、初中在校生4707人、高中在校生2890人、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173人。全区现有教职工1266人,其中专任教师987人。全区有1所“省级规范化学校”,8所“市级规范化学校”,小学、初中在校生年巩固率保持在100%和98%以上。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展。全区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县区考核验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院士工作站2家。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20项,已争取列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9项,其中“氮化防腐油管”、“氧氮化硅结合碳化硅陶瓷升液管的研制”等项目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和创新基金计划。专利申请量330件,专利授权量193件。山东汇海医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开发了“去甲氨噻肟酸乙酯”、“头孢吡肟”等近10项新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

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全区共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5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36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287人。全区新增首批“黄河三角洲学者”人选1人、“东营市创业创新奖”1人、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市级“首席技师”2人、市级“有突出贡献技师”1人、市级“乡村之星”2名,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教师4名、东营市首批特级教师2名。成立了“河口区优秀人才联谊会”,招募会员36人,主要包括享受省、市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和各界学者、企业家等优秀人才。

九、文化、广播、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协调发展。年末,全区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民间艺术团体5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电影放映单位1家,在全区178个行政村放映电影2136场。举办了油地军港“闹元宵”大联欢、“魅力河口”元宵灯会展出大型花灯42组,受到了群众好评;组织2011广场文化艺术节,为广大群众奉献了21场精美的文化大餐;庆祝建党9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红书伴你行”图书展销会、“红色电影展映周”等庆祝活动精彩纷呈。与孤岛镇联合举办黄河口槐花笔会,结集出版了赏槐花专刊;承办了“山东河口·湿地风情”全国摄影大展;山东快书《儿子,你真棒》被省文化厅列入山东省备战第十六届“群星奖”重点打造作品,获东营市社会文化创新优秀作品特别贡献奖;书法作品《雪堂印稿》被中国文联授予“第三届齐白石奖”,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第四届泰山文艺奖”。

广播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共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台1座、调频转播发射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座。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均达到为100%,有线电视用户(不含油田)1.68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0.12万户。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承办了山东省象棋团体锦标赛,组队参加了山东省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龙舟比赛暨黄河水城龙舟比赛、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东营市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共获得市级以上银牌2枚,东营市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台球比赛第二名,“中国体育彩票杯”山东省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龙舟比赛暨黄河水城龙舟比赛第二名。组织了全省“百千万”体育竞赛河口区预赛,挂牌成立“河口区全民健身中心”,举办了全民健身月活动和“全民健身日、国民休闲会”趣味运动会,掀起了全民健身热潮。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16家,其中医院6家、卫生院3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6家、卫生室126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家、卫生监督执法机构1家,个体诊所54家。卫生技术人员1381人,其中含医院877人、卫生院55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1人;其中含执业医师476人、执业助理医师56人、注册护士549人。卫生机构床位1044张,其中含医院868张、卫生院55张。全区乡镇卫生院3家,床位55张,卫生技术人员55人。全区乡村医生221人。

十、城市建设、住房保障、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着。全年投资6.35亿元,实施重点工程和便民实事。2011年新增黄河路西延、花园路建设、河祥路西延道路长度5180米。城镇居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全年新增住宅面积3.09万平方米。面向城镇低收入居民家庭,收购24套作为廉租住房保障房源。全区以普通商品住房建设为主,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为辅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系日趋完善。

住房保障工作扎实推进。2011年,全区经济适用住房报名181户,审核通过157户,已公示完毕,准备分配到户。对55户发放首批廉租住房货币补贴18.1万元;第二批受理报名85户,审核通过76户;实物配租房正在进行房屋改造,共报名122户,审核通过112户,待改造完成后进行分配。公共租赁房已完成主体框架建设。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区环境监测站1个。当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1个,完成限期治理项目投资额300万元。我区已建成水、气自动监测点8个,目前河口污水处理厂已达到一级A标准,中水回用工程已完成,将中水全部调入环城水系作为景观用水,中水回用率达100%。

生产安全事故全面下降。2011年,全区共发生各类事故91起、死亡20人、受伤93人、直接经济损失31.18万元,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同比分别下降35.5%、4.8%、30.4%,受伤人数同比上升13.4%。杜绝了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各类安全生产指标均在市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进度内。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小幅增长。年末户籍人口215640人,其中,地方人口103738人,油田人口111902人。全区年末暂住人口34185人。全年出生人口1528人,人口出生率7.09‰,死亡率3.15‰,自然增长率3.94‰,出生人口性别比114.9。年末城镇人口比重达到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