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郎溪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8-04 宣城市郎溪县统计局

招商引资成效显着,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共签约50万元以上招商项目206个,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179个;亿元以上项目24个;实际到位内资54.5亿元,增长68.5%。其中50个县级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已建成17个,即将建成的有鸿泰特种钢技改、申邦高档门窗、万冠精密铸造、安华机电及电梯配件生产线等一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16个项目进入省“861”行动计划。

全年进出口总额5952万美元,增长4.5%,其中出口总额5478万美元,增长5.4%,进口总额474万美元,下降4.6%。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630万美元,下降9.5%;实际外商直接投资952.1万美元,下降11.1%。

旅游业发展加快。全年入境旅游人数1021人次,比上年增长20%;国内游客43.77万人次,增长20.11%。旅游总收入1.78亿元,增长20.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3.93万美元,增长20.1%;国内旅游收入1.67亿元,增长21%。凌笪乡创建省优秀旅游乡镇工作通过验收;全县有星级宾馆一家;全县有5个旅游景点,其中AA级旅游景点一个。

八、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

教育事业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取得新进展。2009年,全县共有各类学校91所,在校学生49560人,教职工4375人,其中专任教师2935人。中等职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3524人。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3987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5.7%,比上年上升3.2个百分点。普通初中15所,在校学生13712人,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88%。小学37所,在校学生1995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幼儿园32所,在园幼儿8226人。

科技推广普及工作扎实推进。2009年全县广泛开展科技普及教育,全年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40期次,培训2450人次,印发各类宣传资料1.1万份。全年申请专利19件,其中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14件。实际授权专利14件,其中外观设计4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8件。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2009年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藏书量3.8万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建平土墩墓群、鸦山古徽道早报国家级文物单位,“跳五猖”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梅渚、姚村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均通过初审。庆祝建国60周年系列文体活动广泛开展,社区群众性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广播电视“村村通”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任务。有线电视“县乡联网”工程完成,实现县乡村组四级光缆联网;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9%,电视人口覆盖率96%,电视普及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社区群众性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有卫生医疗机构27个,其中妇幼保健所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医院、卫生院22所,医院、卫生院有床位数785张。卫生技术人员105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46人,注册护师、护士362人,卫生防疫人员72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布局合理,全县村级卫生室207个,乡村医生及卫生员242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进展顺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农村医疗人数261928人,参合率96.36%。及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防控防治扎实有效。

九、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强化环境监理监测,环保专项整治成效明显。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强化环保“三同时”制度落实。全县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100%,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97.3%,全年完成污染治理投资1.04亿元,全县建成污水处理厂8座,垃圾处理站1个。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09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338995人,比上年增加177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865人;在总人口中,男性176118人,女性162877人,人口性别比108.1:100。全年出生人口3582人,死亡人口1779人。人口出生率为10.59‰,死亡率为5.26‰;自然增长率5.33‰,比上年上升0.97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和统计,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492.7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人均工资收入2686.5元,家庭经营收入1634.3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65元,增长47.3%;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4.3平方米,农村彩电普及率107.2%。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均工资收入25119元,比上年增长11.8%。

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县基本养老保障、失业保障人数分别为14119人和12959人;参加医疗保险职工人数为26824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5.62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制度得到加强。发放城乡医疗救助188.77万元。全县3725名城镇居民和12704名农村居民获最低生活保障。

职业技能培训深入推进,就业再就业渠道不断拓宽。2009年全县新增就业岗位3556个,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50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455人。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3.2%。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县有各类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3个,床位791张,收养各类人员584人。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正式数据以年鉴为准。

2、全县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幅按2005年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