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马尾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民办教育稳步发展。全区民办普通中学1所70个班级,在校学生2773 人,教职工664人。民办小学3所60个班级,在校学生2583人,教职工171人。民办幼儿园31所150个班,在园幼儿4418人,教职工447人。 文化、体育工作全面发展。完成船政文化街区建设工程,成功举办船政文物赴台展,被国台办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闽安村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智慧马尾”全面启动,“三网融合”有序推进,农村数字电影“2131”放映工程得到巩固。动工建设区科技馆、图书馆,基本完成区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主体工程,建成镇街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所。2011年末,全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7.8万册,从2011年5月起,马江剧院面向群众开放,每周三、六各放映电影一场。有序推进数字电视整体平移转换工作,2011年末,全区有线数字电视用户3.83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开展一系列群体活动,通过组织开展中小学生棋类赛及大型健步行活动、庆“三八”女子拔河赛、福州市海峡两岸传统龙舟赛和乒乓球邀请赛、福州市第八届社区运动会广场舞比赛、海峡两岸10万人登山活动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 公共医疗卫生设施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马尾镇卫生院开工建设,开发区医院、亭江卫生院病房大楼建成投入试运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100%。2011年,全区年末共有卫生事业机构(含诊所、村卫生室)132个,医疗床位230张,其中各类医院(卫生院)5个,预防保健机构2个,诊所、卫生室及医务室5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个,村卫生室61个。年末全社会卫生技术人员789人,其中执业医师324人,执业助理医师81人,注册护士272人,药剂人员45人,检验人员28人。 环境保护、园林绿化 继续推进城市环保工作。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全国文明城市考评验收和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复查,亭江镇在全市率先进入“全国文明村镇”候选名单。深入开展闽江流域水环境和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22项,完善雨污水管网接驳,全区污水处理率达9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保持在优良水平。率先创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推广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控制在省下达目标内。2011年,全区废水治理设施日处理能力10万吨,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367.25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废气排放量758404万标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060.34吨,工业烟尘排放量1.4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0.34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7%。 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进一步完善。组建马尾新城建设指挥部和八个项目分指挥部,土地征收、项目招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全面启动。琅岐闽江大桥工程稳步推进,完成主墩承台第一分层浇注。实施环山观光道、快洲路等15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动工建设滨江文化广场,建成城市中心广场。开展内河整治,完成内河截污清淤5公里。2011年末,全区道路123条,道路长度56220米,道路面积966989平方米,下水道管网长度62489米。年末实有路灯7980盏,年末实有桥梁6座。 城区绿化、美化建设步伐加快,市容市貌和综合环境进一步提高。2011年,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970.55公顷,比上年末增加23.27公顷,增长2.5%;年末公共绿化面积206.25公顷,增长1.2%;道路绿化覆盖面积69.06公顷,增长9.2%;年末公园17个,比上年增加3个,公园面积206.25公顷,增长1.2%;年末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56平方米,增长1.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3%,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民生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诚信计生、村民自治等创新工作有效推进。2011年末,全区户籍总户数51255户,总人口165140人,其中男性人口83452人,占50.5%,女性人口81688人,占49.5%;据计生统计口径,2011年全区人口出生率6.01‰,死亡率5.88‰,人口自然增长率0.13‰;人口计划生育率98.75%。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201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43元,比上年增长14.9%;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1563元,增长17.2%。农民人均纯收入13708元,增长15.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309元,增长24.6%。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5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居住面积62.57平方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7%和40.7%。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3万平方米。建设救灾避险点85个,避灾网络覆盖所有建制村和社区。改造垃圾转运站3个,新改建公厕21座,实现城区步行10分钟有公厕。积极发展慈善事业,成立首家企业慈善分会。新建“居家养老”站点5个,率先高标准发放全区80岁以上老年人津贴,覆盖城乡居民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得到全面实施。 2011年末,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64286人,比上年末增加2921人,其中国有单位职工占20.4%,城镇集体单位占3.4%,“三资”企业职工占76.2%。全年发放养老金18972万元,比上年增长17.2%;全年全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86069人,比上年末增加2151人,实缴工伤保险1724万元;全年全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63636人,发放失业金149万元;全年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4648人,比上年末增加4142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7493人,比上年末增加4975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65612人。 劳动就业状况稳定,社会安定团结。2011年末,全区城镇年末职工104118人,其中国有职工14497人,城镇集体职工1904人,“三资”企业职工66255人,其他21462人。坚持以平安建设作为基层维稳工作的总抓手,以深化“平安马尾”建设为主线,以基层和行业系统创建为重点,把平安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立足实际,大胆创新,通过“抓镇街带村居、抓村居带小区,抓小区保安居”和“抓系统带单位,抓园区带企业,抓企业保平安”两线发力,“平安马尾”建设不断深化。2011年四个季度市公众安全感调查显示,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分别为98%、97%、98%、96.87%,连续四个季度排名全市第一名。 说明:1、文中数据为快报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