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鹿城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8-02 温州市鹿城区统计局

2009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区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保增长、重民生、抓统筹、促稳定、强服务”工作主线,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全区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发展。据初步核算,2009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为505.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同比增长7.8%(“同比增长”以下简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55.05亿元,下降0.1%;第三产业增加值349.32亿元,增长11.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3:31.7:68.0调整为0.3:30.6:69.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1899元,增长6.6%,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525美元。

物价水平触底趋稳。今年物价在前几个月持续下滑后,近几个月止住了进一步下滑的趋势,全年总体上仍比上年有所下降。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0%,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下降3.4%,消费品价格下降0.1%。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呈“四涨四跌”趋势,上涨的四大类有:烟酒及用品、食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等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3.4%、2.4%、2.2%和1.1%,下降的四类为:居住、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衣着等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9.0%、2.8%、2.7%、1.9%。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6.9%,原材料购进价格下降7.3%。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2143个,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26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621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37%,控制在4.0%的年度目标以内,就业形势继续保持稳定。

企业景气指数回升。随着经济的逐步回暖,年末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相应回升,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6.3点,同比上升40.3点,企业景气指数为123.0点,同比上升22.7点,由上年的“相对不景气”和“微景气”区间进入“较为景气”区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全面回暖基础不稳固,经济结构调整进展仍较缓慢,投资需求和外部需求持续低迷,财政收支压力和就业形势困难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及维护社会稳定压力依然很大,通货膨胀和加息预期加强等。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9%。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99万亩,增长6.4%,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85万亩,增长6.2%;粮食作物总产量1.92万吨,增长0.9%。蔬菜播种面积1.75万亩,同比下降18.8%,产量2.39万吨,同比下降16.7%。

农业产业化档次不断提升。2009年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累计拥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专业协会达24家;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个,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5家,森林食品基地1家、无公害农产品6个、中国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2个。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着。村庄整治全面推进,全年投入整治建设资金3075万元,完成整治村建设12个,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6个,村庄连片整治乡镇1个,创建农村规范化新社区2个,新建新农村电气化村6个,建成省级绿化示范村1个,市级绿化村2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全年投入水利工程建设资金2.45亿元,完成河道整治13.43公里,渠道衬砌3.5公里,治理水土流失3.86平方公里,解决饮用水不安全人口1.45万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改革稳步推进。实行村干部报酬最低保障制度和离职村干部定期生活补助制度,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基本报酬实现率达100%;村务公开规范化建设达标数140个,达标率为98.6%;创建市级民主法治村10个,农村刑事案件接警数4948起,比上年下降1%;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率达70%,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投保率超95%。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2415人,其中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1520人,转业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298名,专业农民农业技能培训247人,预备劳动力培训人数350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处于恢复期,降幅逐步收窄。全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90.29亿元,同比下降3.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3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15.94亿元,同比下降4.8%,其中轻工业总产值236.12亿元,同比下降3.2%,重工业总产值79.82亿元,同比下降9.3%。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区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累计产值降幅较小的行业基本集中在生活类和高新技术产业,而重工业和高耗能行业下降幅度较深。降幅低于全区平均降幅的主要有:农副食品加工(增长24.4%,下同)、医药制造(24.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12.4%)、水的生产供应(3.7%)、燃气生产供应(1.5%)、仪器仪表及文化公用机械制造(0.1%)、电气机械制造业(-1.1%)、食品制造(-2.4%)、通信设备制造业(-3.8%)、服装(-4.0%)等行业。而有色金属冶炼、金属制品加工、造纸、化学原料制造、非金属加工等高耗能行业累计产值分别下降29.6%、27.0%、12.3%、11.2%、10.6%。

工业经济向规模化发展。全区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66家,与上年增加2家,实现产值186.18亿元,增长1.2%,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58.9%,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其中产值超5亿元的企业10家,实现产值85.62亿元,增长2.7%,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27.1%,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有下降。皮鞋2.54亿双,下降8.5%;服装0.72亿件,下降14.2%;眼镜0.70亿副,下降14.8%;锁具0.11亿把,下降27.2%;程控交换机90.77万线,上升15.9%。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区拥有三级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188家,实现总产值138.82亿元,增长18.6%;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94.89万平方米,增长18.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24.78万平方米,增长19.5%。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需求持续低迷。由于受经济不景气、市场前景和市场回报不明朗等影响,企业不敢贸然扩大再生产,投资的意愿明显减弱,今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呈现“低开低走”的运行态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06亿元,下降7.1%(包含市属部分,则完成投资113.01亿元,下降14.2%),其中工业性投资11.94亿元,下降17.1%,房地产投资33.83亿元,增长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