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金东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旅游业较快发展。2011年,全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32.8万人次,同比增长18.1%,实现旅游总收入1.67亿元,同比增长28.6%。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赤松山景区上宵洞游览区、水上游憩区和陈山休闲度假区的开发和前期准备工作已全面启动,全年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了水上游憩区和双门至洞殿下的景区道路及一些基础设施。投资2000多万元的曹宅大佛寺景区旅游大道等设施已建成投入使用,景区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成功举办了首届源东桃花节和曹宅大佛寺“三月三”庙会旅游节等。“仙佛圣地、诗歌故乡”,“名山名水、名仙名佛、名村名人”的金东旅游文化取得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全年实施减排项目14个,其中工业减排项目11个,削减化学需氧量172.4吨、氨氮11.2吨、二氧化硫223吨、氮氧化物53.26吨;农业减排项目3个,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削减率分别提高6.8%和33.6%,圆满完成减排任务。 七、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有序发展。编制了《金东区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教育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规划。2011年,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54所,其中公办47所,民办7所,在校学生4.65万人。其中小学31所,在校学生2072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14所,在校学生9465人,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比例98.3%,升入优质高中占高中段招生比例达到84.7%。高中7所(含2所民办职高),在校学生12167人。高等院校2所,在校学生4120人。全区学前儿童入园率超过99.2%。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各级各类学校政府财政经费投入不断加大。 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2011年财政科技拨款1931万元,比上年增长4.3%。编制《金华市金东区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金东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我区被列入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推荐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0项。列入国家级火炬科技计划项目3项、省级25项、市级12项。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科技型企业2家,市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创新型企业1家,市创新型企业3家,市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3家。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产品18只,市科技奖5项。实施各类农业科技项目33项,其中国家星火项目3项。认定省农业科技企业3家,市农业科技企业4家,农业科技研发中心2家。新增授权专利911件,增长28.1%;申请专利1182件,增长40.5%;发明申请专利122件,增长239%;发明授权专利16件,增长77.8% 八、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取得新成绩。2011年末拥有区级文化馆1个。建成43个农家书屋示范点和256个农家书屋。举办了“七彩女性”金东区女性风采展演、农民工歌手演唱会、“青春溢彩”金东区青少年才艺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功承办省第五届排舞大赛,区排舞队获大赛金奖。区民乐队创作的打击乐《鼠乐》在省第三届社会艺术团体文艺汇演中获得创作、演出两项金奖。推荐孝顺镇等申报“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配合市非遗中心编印《金华市非遗大观》,倪保强、钱亚生、王立成等12人成为金东区非遗传承人。 体育事业全面发展。2011年60个小康体育村配置及安装体育活动器材,全区小康体育村达320个。我区组队参加了金华市第四届八婺杯篮球赛,获得亚军。曙光小学、孝顺小学参加金华市体育特色学校田径比赛分别获团体第四名和团体第六名。在省第十届田径运动会上获得1金3银1铜,保甲成功。我区输送的运动员童笑梅在全国田径大奖赛福州站800米比赛中夺得第一名,俞宵轩获七项全能第三名。杜剑平在全国八残会上勇夺5金1银。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11年全区设置城乡卫生服务站78个,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年末共有卫生机构18个(不含诊所等),其中医院、卫生院15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防疫监督机构2个。全区实际开放床位数302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42人。25.29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保障力度不断提高,报销最高金额成人达10万元、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达12万元,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倍,统筹区域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补偿比达75%。全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共补偿54.94万人次,补偿金额6013.67万元。全区设立定点直报医疗机构89家,镇乡(街道)覆盖面达100%。实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97.22%。全面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住院分娩率达100%。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2011年全区出生人口2554人,出生率8.2‰;死亡人口2142人,死亡率6.88‰;人口自然增长率1.32‰。年末总户数130433户,总人口31.21万人,其中非农人口3.44万人。平均每户家庭人口2.39人。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2011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93元,增长14.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810元,增长1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484元,增长15.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834元,增长35.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3.7%。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区拥有各类社会福利单位11所,社会福利床位数1142张。五保对象683人,已集中供养683人,其中户院挂钩25人,集中供养率100%。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全区共有农村低保对象2798户3855人,城镇低保对象127户157人,累计发放物价补贴166.18万元。社会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区开展助困、助学、助医、助房等多元化救助活动,共走访慰问10783人次,发放慰问金237.88万元。对1265户1822人低保边缘困难户发放救助金49.68万元。全区参加城区居民养老保险11.9万人。失地农民保障得到加强,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生活保障的村达到104个(未含金东经济开发区),参保人数3.8万人。累计发放养老金7551人,共计金额6855.94万元;发放生活补助6202人,共计金额2812.19万元。 注释:(1)本公报所列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年报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2011年开始,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因此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绝对数与2010年不可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