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宣恩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10-08 恩施州宣恩县统计局

六、财政和金融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全年一般预算收入10100万元,同比增收1900万元,增长23.2%。其中;工商税收4275万元,增长34.1%;农业税收3415万元,增长5.6%,非税收入2410万元,增长35.4%。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17290万元,同比增收2787万元,增长19.2%。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03331万元,增长24.1%。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双增。12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42940万元,同比增长22.5%。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7105万元,比年初增加28473万元,增长24.0%,储蓄存款占全部存款60.6%。金融机构贷款余额87580万元,同比增长8.3%。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蓬勃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5154万元,剔除价格因素增长31.2%;电信业增加值8891万元,同比增长15.2%。

年末通车里程1855.96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854.89公里。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5605辆,同比增长13.9%。全县通汽车的行政村274个,农村公路通达率98.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年客运量82万人,旅客周转量9833万人公里;货运量118.9万吨,货物周转量21485.6万吨公里。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9142万元,同比增长1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04万户,减少1.04万户,其中农村用户减少0.95万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19.08万户,增加0.18万户。全县电话通村率100%。

八、科技和教育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科技推广与应用不断加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2%。《黄金梨无公害标准化种植技术与集成》和《鄂西特色中医药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项目首次在科技部和国家创新基金管理中心申报成功。全年共组织申报科技项目4个,其中,科技部2个,省厅1个,州局1个。全年科学技术支出413万元,同比增长27%。全县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746人,比上年增加61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员1518人,增加14人。

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大,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全年教育支出14739万元,同比增长3.4%。实施了县职校迁建、县实小改扩建和县一中新课改等教育重点项目建设,教育专项经费支持超过一般预算收入的5%,教育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5.1%,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7.8%。

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42所(含58个教学点),其中小学126所,普通中学14所,职业高中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总数38523人,其中小学生21553人,普通中学学生15568人,职业高中学生1316人,特校86人。专任教师总数2024人,其中小学1121人,普通中学832人,职业高中55人,特校16人。全县共有幼儿园38所,在园幼儿7353人,专任幼儿教师207人。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着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大文化惠民工程顺利实施,强化新闻出版管理和文化市场稽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组织申报“宣恩县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第三批省级非遗名录3大项非遗品牌。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等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实施,群众文体活动积极开展。宣恩滚龙连厢获湖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一等奖,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宣恩耍耍》为元素编创的舞蹈《送手帕》获第二届湖北舞蹈“金凤奖”成人组(非职业舞蹈)作品三等奖。全县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57.5千册。语言文字三类城市通过验收。

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相继建成门球场、柔力球场等体育场所,完成了47个村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定期开展篮球赛、水上运动会、乒乓球赛、排球赛、冬季长跑等一系列群众乐于参与的体育赛事。

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全年医疗卫生支出8384万元。实施了县人民医院、县民族医院住院楼、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医疗卫生项目建设,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进一步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年末全县卫生机构255个,增加6个。其中综合医院增加1家,达到6家,卫生院9家。卫生机构床位数1032张,增加24张。卫生技术人员1294人,增加10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85人,增加6人。新农合参保人数达29.45万人,参合率95.2%,平均住院基金补偿率达到51.06%,居全省之首。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县人口保持低水平增长。根据公安人口年报数据,年末全县共有家庭户115549户,总人口35.56万人,增长5.9‰。其中:男性18.56万人,女性17万人;城镇人口7.68万人,乡村人口27.8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536人,人口出生率12.8‰,出生婴儿性别比104.7(以女孩为100)。人口自然增长率7.12‰。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消费理念不断更新,消费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40元,增收436元,增长15.6%。其中工资性收入998元,同比增长15.5%;家庭经营纯收入1940元,增长1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92元,增收840元,增长8.4%。其中工资性收入8336元,增长7.7%;经营净收入1513元,增长18.6%。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2830元,增长6.8%;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7895元,增长1.0%。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3.8%,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9.9%,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支出增加。

社会保障和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逐步加强。城镇新增就业3432人,农村五保供养、大病医疗救助、救灾应急救助和社会福利等制度不断完善,临时救助制度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年末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9万人,新增3530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49万人,新增3530人;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0.78万人、0.27万人和0.58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1.06万人。全县拥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3个,床位数960张,新增81张。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3.04万人,增加5686人,其中城镇0.46万人,农村2.58万人。

十一、城镇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镇设施不断完善。贡水河4A级景区规划通过省级评审,第一期工程“贡水之滨”建设进展顺利。四星级宾馆开工建设。县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拓展。“两桥两路”建设强力推进。“两坝”投入使用。管网改造逐步延伸,污水处理厂完成主体工程。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同步推进,有序开发。各乡镇、村镇规划不断完善,新民居建设相继起步。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年末城镇化率21.6%,提高1.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