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长阳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10-06 宜昌市长阳县统计局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经济环境,全县上下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线,狠抓招商引进、项目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积极探索符合长阳实际的发展之路,全县经济在调结构、控通胀中仍然实现了较快增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综合

2011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5.3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5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25亿元,增长26.8%;第三产业增加值29.55亿元,增长17.6%。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0.1:26.9:43调整为31.2:29.5:39.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8480元。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5.6%,其中食品价格指数111.9%,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5.7%,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08.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11.9%。

二、农业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9.44千公顷,增加3.99千公顷。粮食种植面积37.94千公倾,其中玉米种植面积16千公顷,增加0.03千公顷,水稻面积2.5千公顷,减少0.03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9.87千公顷,增加0.28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20.02千公顷,增加2.42千公倾;烟叶面积0.92千公顷,增加0.08千公顷;年末果园面积9.04千公顷,增加0.43千公顷,其中柑桔园面积8.02千公顷,减少0.21千公顷;年末茶园面积5.08千公顷,增加0.4千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97853吨,增产2365吨,增长2.47%。夏粮产量24785吨,其中小麦产量3836吨;秋粮产量73068吨,其中玉米产量39729吨,水稻产量15549吨。

油料总产量13907吨,减产110吨,下降0.78%,其中油菜籽10738吨;烟叶产量2305吨;柑桔产量53567吨,增长18.07%;茶叶产量1514吨,增长14.96%;蔬菜产量464359吨,增长19.01%。

全年牲猪出栏65.01万头,增长19.92%;山羊出栏50.54万只,增长22.67%;家禽出笼85.05万只,增长17.2%。全年肉类总产量7.71万吨,其中猪肉产量6.76万吨。全年水产品产量达到21000吨,增长4.91%。

全年木材产量13235立方米,减少11.8%,当年人工造林面积1938公顷,增长46.9%。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7.63万千瓦,增长10.26%。农村用电量6173万千瓦时,增长8.8%。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2.44万吨,增长2%。

三、工业、建筑

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9822万元,同比增长82.25%,其中重工业完成232394万元,占52.8%,轻工业完成207428万元,占47.2%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3909万元,按可比价增长34.1%。年末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4家,其中内资企业24家。

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5685万元,同比增长14%;利税总额34225万元,增长45.3%;工业产品销售率96.3%,总资产贡献率11.35%,资产负债率71.04%,亏损企业亏损总额495万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59.12%。

规模以上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原煤11.65万吨,同比增长13.3%;机制纸及纸板6.23万吨,增长54.5%;农用化肥(折纯)1.91万吨,下降9.8%;水泥82.2万吨,下降9.6%;铁合金5.31万吨,增长30.4%;锰矿38.8万吨,下降1.8%。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1885万元,按可比价增长43.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8434万元,比上年增长50.8%;分城乡看,其中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297132万元,增长50.7%;房地产开发投资40775万元,增长69.3%;农村完成投资10527万元,增长6.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0367万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28023万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90044万元。

本年施工项目个数154个,本年新开工项目个数127个,竣工项目102个。

五、国内外贸易和旅游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0650万元,增长17.9%。分城乡看,城镇实现零售额216014万元,增长17.8%;县及县以下实现零售额34636万元,增长18.49%。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销售额46238万元,增长50.72%;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63408万元,增长12.3%;住宿和餐饮业41004万元,增长12.63%。

抢抓构建鄂西圈的机遇,扎实推进清江画廊创5A,北纬30°岛全面建成,旅游码头、土家风情街、游客接待中心和游船等配套设施全新改造升级。着力把长阳打造成为宜昌都市后花园、三峡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靓丽品牌,生态文化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旅游业全年接待游客226.2万人次,同比增长36.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76亿元,同比增长40.8%。

全年外贸出口总额4435.4万美元,增长124%。

六、交通运输、邮电通讯

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100%;全县纳入登记管理的民用汽车13620辆,摩托车66546辆;全年客运量624万人,同比增长1.63%,旅客周转量38762万人公里,同比增长3.67%;货运量474万吨,同比增长3.95%,货物周转量30510万吨公里,同比下降0.75%。

邮(政)电通信业(邮政、电信、移动、联通)完成邮(政)电业务总收入1.71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5637户,增长16.1%,农话用户(村村通)达20795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239085户,同比增长6.4%。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19730户,同比增长15.2%。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50658万元,增长27.47%,实现税收收入43695万元,增长28.76%。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008万元,增长28.8%;全年一般预算支出164593万元,比上年增长22.07%。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35017万元,比年初增加110894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9614万元,比年初增加81818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46807万元,比年初增加55980万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19707万元,比年初增加42464万元;中长期贷款224435万元,比年初增加12588万元。

人寿、财保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0568万元,增长14.63%。其中,财保保费收入2721万元,增长17.13%;人寿保费收入7847万元,增长13.8%。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4239万元,增长67.6%,其中,财产险赔款2080万元,寿险赔款及给付2159万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年末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09所,教职工合计3151人;其中高中3所,(教职工380人),初中15所(教职工907人),小学53所(教职工1091人),幼儿园36所(教职工489人),职业高中1所(教职工270人),特殊学校1所(教职工14人)。高中在校生5019人,毕业生1688人;初中在校生10017人,毕业生4145人;小学在校生15624人,毕业生3190人;学前教育幼儿数6334人;特殊教育在校生58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4723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1209人,均获得职业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