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通城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2-11-26 咸宁市通城县统计局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金融保障能力得到了新的提升。我县积极贯彻落实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财政管理不断规范,保证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进一步规范“收支两条线”,创新财政管理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努力克服“6.10”特大洪灾对税收带来的不利影响,深入挖掘地方税种的增收潜力,培育新的财源增长点,保证了各项重点支出,“保工资、保运转、保建设”的目标基本实现。金融服务成效明显。我县通过召开协调会、现场办公会等方式加强政银企对接合作,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各类融资平台建设,多渠道解决融资难题,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全年完成财政收入39164万元,同比增收6661万元,增长20.5%。其中国税部门完成10830万元,增长6.87%;地税部门完成17173万元,增长44.91%;财政部门完成11162万元,增长6.11%。国地两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1.5%,比去年同期上升3.9个百分点。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158万元,同比增收6000万元,增长25.9%,其中税收收入17548万元,增长46.6%,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0.2%,比去年同期上升8.5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62451万元,同比增支43305万元,增长36.3%。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7102万元,增长29.2%。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16384万元,增长222.6%。社保基金支出11721万元,增长28.3%。

2011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658779.2万元,比年初增加118862.7万元,增长22%。其中个人存款余额466428.6万元,比年初增加75617.8万元,增长19.4%。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71154.4万元,比年初增加17106万元,增长11.1%。我县营造了良好金融信用环境,争创A级信用企业32家,授权信用额度达1.5亿元,规模企业的信贷资金需求满足率达到80.3%。我县连续六年被评为“湖北省金融信用县”。

全民保险意识不断增强,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全年保费收入8151.6万元,同比增长12.6%。其中:财险公司保费收入1789万元,同比下降9.5%;寿险保费收入6362.6万元,同比增长21%。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支出2518.7万元,同比下降41.2%。其中:财险公司支出1884万元,同比增长1.9%,寿险公司支出634.7万元,同比下降74%。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我县继续推动九年义务教育,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普九债务得到有效化解,助学机制逐步形成,学前教育经验全省推广。至2011年末,全县拥有学校总数87所。其中:普通高中4所,普通中学20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所(含职高),小学62所。普通高中和普通初中在校学生人数22782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所(含职高)2535人,普通小学在校学生42225人。2011年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升学率86%,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8%;高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高考本科上线率58.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我县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成绩突出,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县”,充分发挥科技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着力营造科技发展环境,加快技术开发与创新。全年引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县内企业、科技示范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2008年湖北平安电工材料有限公司被评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是三年一复审,2011年继续成为全市仅有的四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之一。全年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96万元,比上年增加4万元;从事科技活动人员405人。全年共申报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18个、高科技术企业4家。专利申请52项,取得专利授权67项,发明12项。发表科技论文132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5项,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8项。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明、文化素质也得以提升。我县共有图书馆、文化馆各1个,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其中:民间3个。全年组织文艺活动6次,艺术表演团体全年完成公益性演出328场,参看观众达16.4万人次。公共图书馆藏书6万册。我县共有新华书店(含私营书店)17个,文化站11个。继续打造送电影、送戏等下乡丰富农村生活惠民工程,建设了一批乡镇农家书屋。

体育事业持续发展。我县拥有体育场馆2个,门球场1个。全年共组织体育活动13次,参赛人数达3.8万人次。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日新月异。我县通讯、广电网络实现村村通全覆盖。我县广播覆盖率85%,电视覆盖率达95%。网络电视用户达25760户。

卫生医疗设施不断完善。我县高标准建成县医院门诊大楼,扩建改造了一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石冲村、陈段村等10个村被命名为省级卫生村,公立医院改革在全省交流。全年拥有卫生机构数19个,其中:医院2个,卫生院11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350张,增加床位246张。其中:医院735张,卫生院485张。我县拥有卫生工作人员178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207人,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650人。新生儿死亡率3.6‰。

十、人口与就业

人口和计生结构进一步优化。年末通城县总人口499821人,比上年增加9205人,其中:男251975人,女247846人,性别比由上年1:108.2调整为1:101.7。年末总户数144987户。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406438人,非农业人口93383人。年内出生人口7441人(计生部门数),人口出生率15.67‰;死亡人口1842人(计生部门数),比上年减少310人,人口死亡率3.88‰(计生部门数)。符合政策生育率84.56%(计生部门数),人口自然增长率11.79‰(计生部门数)。

加大再就业培训力度,全县就业压力有所缓改。全县新增就业5726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717人,比上年减少195人,失业率控制在3.61%以内,帮助失业下岗人员、困难人员和打工回流人员实现再就业3908人。培训农村劳动力2036人,帮助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9229人,其中组织劳务输出7260人。我县成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示范县。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五项”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乡居民至2011年达到14.6万人;建成廉租、公租房7.8平方米。完成城市棚户区、农村危旧房改造3000余户。2011年末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41元,比上年增长11.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626.93元,比上年增长7.64%。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65.3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45元,同比增长12.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718元,比上年增长32.39%。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4.79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