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茅箭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11-25 十堰市茅箭区统计局

技术改造投资大增。2011年,49个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开工在建,完成投资31.3亿元,增长23.8%,高于全区投资增速10.1个百分点。其中新建技改投资项目40个,完成投资27.8亿元,占技术改造投资的88.8%,为企业扩大再生产提供发展后劲,成为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的支撑点。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着。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3.5亿元;重点商贸项目完成投资7.3亿元;重点新农村建设项目完成投资0.06亿元;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8.6亿元。重大项目进展顺利:东风商用车8万辆新工厂项目完成投资13.2亿元;东环路建设茅箭段完成投资1.6亿元;人商购物中心完成投资6.5亿元;新合作物流中心项目完成投资0.8亿元;驰田、正和、同创扩能项目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6亿元;郧十高速、市委党校迁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北京路中学、中岳路建设等项目正在抓紧实施。

房地产开发投资活跃。2011年全区共有113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开工在建,完成投资21.2亿元,增长9.8%。其中计划总投资过亿元项目27个,房地产开发项目个数多,规模大,为改善城区人居生活品质打下良好基础。

五、贸易运输服务业

全区实现三产业营业额378.6亿元,增长29.7%,实现三产业利润2.0亿元,增长13.1%;实现三产业税金1.2亿元,下降1.9%。分行业看,商品批零贸易额为307.4亿元,增长28.7%,实现利润13153万元,增长11.0%,实现税金7337万元,下降0.8%;住宿餐饮业营业收入为36.1亿元,增长48.0%,实现利润2830万元,增长8.2%,实现税金2062万元,下降10.5%;交通运输业实现营业收入7.6亿元,增长30.0%,实现利润1767万元,增长52.5%,实现税金1340万元,下降20.1%;社会服务业营业收入12.4亿元,增长24.3%,利润1542万元,增长8.5%,实现税金1318万元,增长40.3%。

全区各类市场41家,实现销售额98.9亿元,占商贸销售额的26.1%,同比增长17.4%。其中,亿元市场18家,交易额87.7亿元,增长18.1%。限上批零企业89家,实现销售额166.5亿元,限上住宿餐饮业企业37家,实现营业额4.8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9.6亿元,同比增长18.5%。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零售额103.1亿元,增长18.9%;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6.5亿元,增长20.2%。

百亿火车站商贸经济圈建设成效显着。2011年经济圈内商贸经营户达4535家,从业人员17736人,完成销售额130.1亿元,增长31.7%。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外向型经济喜忧参半。全区引进内资项目43个,增加10个,引入资金16.5亿元,增长21.1%。外资引进完成了2020万美元,增长49.6%;全区23家出口企业,实现外贸出口5163.1万美元,下降19.2%。

生态旅游区加速发展。全区旅游接待人次535万人次,增长26.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8亿元,增长54.6%。全区2A、3A级景区累计达6家,赛武当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国家林业局评审,“农家乐”提档升级步伐加快。星级饭店20家;星级饭店客房1980间,增加177间;名胜风景区和文物保护区6个。

七、财政和人口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区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11.3亿元,增长22.8%。实现一般预算收入6.8亿元,增长28.3%。其中工商税收6.4亿元,工商税收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94.2%。财政支出4.5亿元,同比增长25.0%,其中,本级支出3.1亿元。

全区户籍人口27.32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3.82万人。全区常住人口(含白浪)39.9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582人,出生率20.5‰,同比增长7.55个千分点;死亡人口324人,死亡率1.19‰,同比增长0.0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28‰,同比增长7.52个千分点;符合政策生育率为88.36%,同比下降1.25个百分点。

八、教育、卫生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区现有各类学校19所。其中,小学14所,中学5所。在校学生11947人,增加68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5%,初中毕业升学率为99.7%,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为100%;教职工1064人,其中专任教师926人,增加33人;纳入全区管理的幼儿园61所,在园儿童人数9045人,增加1019人。教育事业费支出总额7147万元,比上年6457万元增加690万元。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区现有卫生机构79个,其中:医院1个,防疫站1个,卫生院(所)6个,村卫生室38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站)33个;拥有床位135张;从业人员803人,增加11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69人,注册护师、护士279人。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民生实现新改善。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594元,较同期3955元净增639元,增长16.1%。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96元,增长12.3%,较上年同期净增1746元。建设经济适用房500套、廉租房300套,改造农村危房2380户7100间。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年末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3357人,比上年增加1612人,增长13.7%;参加失业保险7256人,增加756人,共征收保费2046.3万元,下降29.4%;组织开展各类培训2924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1154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18031人,减少1784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全区创办社会福利院5个,福利院集中供养人数达242人;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全区低保人口达11780人,年发放低保金2418.5万元;农村有2075人享受定期定量救助,临时救助人次达105人次,接收社会捐赠9.87万元。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69个,完成26个标准化“一门式”服务大厅建设,徐家沟、鸳鸯等农村新社区试点稳步推进,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创建示范区”称号。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年末初步统计数,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各行业总产值绝对数均按现行价格计算,生产总值增速为不变价速度。

2、人口总数为公安户籍人口数,出生人口、死亡人口等指标为计生考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