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岑巩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旅游业有待发展。全年接待旅游人数4.2万人,实现旅游收入89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0%和19.9%。 八、财政、税收、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呈现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4836万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03万元,增长23.5%,其中工商税收入1432万元,增长30.4%;财政支出18889万元,增长33.8%,其中:农业支出1364万元,增长38.8%,教育支出4747万元,增长36.4%,行政管理费3490万元,增长31.1万元,公、检、法、司支出1180万元,增长44.1%,医疗卫生支出1019万元,增长33.2%,抚恤、福利、救济费476万元,增长22.4%,社保补助352万元,增长98.9%。 税收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全年全县各项国税收入共计入库2503万元,比上年增长6.5%;地方税收入库共计1231万元,增长27.6%。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加。全年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为53468万元,比年初增加10416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433万元,比年初增加515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为52423万元,比年初增加2088万元,其中:工业贷款1181万元,下降14.4%,商业贷款12809万元,增长8.2%,农业贷款17514万元,增长17.3%,个人消费贷款8533万元,增长48.5%。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保险公司全部保费收入975万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财产保险收入307万元,增长1.0%;人身保险费收入668万元,增长29.5%。 九、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全县有高级中学2所,在校学生2835人;初级中学13所,在校学生12632人;小学112所,在校学生24804人。全县专任教师1750人,增长7.8%。学龄儿童入学率99.5%;幼儿园在园幼儿4807人。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稳定发展。全县有文化馆、图书馆(藏书8.1万册)、文物管理所各1个;有文化站(中心)5个;有线电视站1个,有线电视用户5500户;农村卫星收转站10392个,电视覆盖率97.7%。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拥有国家办医疗卫生机构15个,其中:医院1个,乡镇卫生院11个,妇幼保健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实有病床251张,其中医院病床133张;卫生技术人员293人,其中:执业医师80人,执业助理医师70人,注册护士72人;骨伤科医院1所,社会诊所5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9人;村级卫生室129个,医生和卫生员226人。年底,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全县举行大型综合运动会1次,单项运动会10次,参赛人数逾万人;获得州以上二等奖、三等奖、组织奖、优秀奖各1个。 十、人口及人民生活 2005年,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4.60‰,死亡率为5.6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98‰。年末常住总人口22.49万人(常住一年及以上),比上年增加0.18万人;在总人口中:男性11.92万人,女性10.57万人;乡村人口18.61万人,城镇人口3.8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1.30万人;公安年报统计的非农业人口1.80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9191万元,年人均12689元;经测算,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980元。据农村住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739元,实际增长5.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47元,比上年增长4.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52.3%;农村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不断增加(见下表)。 年末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0.4平方米。 十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推进。年末全县从业人员12.1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7.89万人,第二产业0.53万人,第三产业3.70万人;城镇从业人员0.86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1.26万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2.75万人;全年实现新增就业556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口396人,失业率为4.6%。年末低保救济人数1527人,发放救济金额108.62万元;全县参加养老保险1892人,收缴养老金334.7万元,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565人,收缴失业保险金24.6万元;全年发放救灾救济金115万元(含实物折款),解决了2万余人的生活困难;发放福利彩票票面93.4万元,争取上级福利金30万元;积极推进新兴和思旸两个星光老年之家建设,为老年人提供了较为舒适的锻炼、娱乐和休闲场所。 十二、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进展。目前有环境监测机构1个,人员2人;建有自然保护区6个,其中州级1个,总面积6722公顷;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面积4025公顷;县城区空气质量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优于国家一级标准,TSP达国家二级标准限值;县城区舞阳河段地表水达国家规定Ⅲ类标准限值;县城区环境噪声达国家Ⅱ类标准限值;县城区道路交通噪声为中度污染。 2005年,全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明显进步,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工业化水平低,规模小,行业、产品单一;社会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等。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2005年人口总数、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数据为贵州省统计局提供的1%人口抽样调查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