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白下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11-04 南京市白下区统计局

2011年,是白下抢抓机遇克难奋进、各项工作成果丰硕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和自身转型发展的双重挑战,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突出创新驱动,狠抓产业升级,优化城市功能,着力改善民生,圆满完成“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综合

初步核算,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4.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增加值43.60亿元,比上年增长9.20%;第三产业增加值280.7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2011年,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13.4%、86.6%。

全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37008.31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工资性收入23602.16元,比上年增长24.7%,占家庭总收入的63.8%,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分别为1813.75元、691.29元、10901.1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9.8%、-26.6%、-12.6%。恩格尔系数为35.8,比上年增长0.8%;文教娱乐占消费比重18.0%,比上年增长-2.2%。

人均消费支出为20914.39元,比上年增长13.9%。在消费支出中:食品类为7493.27元,比上年增长16.8%;衣着为2046.88元,比上年增长22.3%;交通与通信为1966.09元,比上年增长0.3%;杂项商品和服务为706.19元,比上年增长86.1%;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为3765.86元,比上年增长1.5%。

2011年,全年新增城镇单位就业11810人,实现再就业6300人。帮助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915人。

工业

2011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6.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评价口径实现工业增加值20.37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工业企业完成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股份制工业企业完成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0.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完成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0%。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在地口径,实现工业总产值111.7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7.7%;实现利税6.23亿元,比上年增长-8.1%;实现利润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

固定资产投资

2011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91.07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55.74亿元,比上年增长-24.5%。从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投资7.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0.2%,其中用于工业的投资7.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0.2%;第三产业投资83.46亿元,比上年增长-8.2%。

从所有制结构看,国有经济完成投资51.21亿元,比上年增长4.3%;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39.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外资经济完成投资12.96亿元,比上年增长86.0%,私营和个体经济完成投资18.32亿元,比上年增长43.4%。

国内贸易

2011年,完成社会消费零售总额477.1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评价口径完成374.42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和餐饮业分别完成零售额32.41亿元、303.71亿元、3.09亿元、35.2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3%、11.0%、52.9%、28.3%。

新街口商圈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3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占全区总量的66.1%。

开放型经济

2011年,全区外贸出口额670000万美元,全年累计完成实际使用外资10245万美元,服务外包合同额8700万美元,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7860万美元。

财政收入

2011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56.56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0.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在财政总收入中,国税收入25.90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地税收入28.25亿元,比上年增长11.8%;财政收入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1.6%。

区域经济和发展环境

2011年,区委、区政府坚持提升传统产业、扶持主导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加快现代服务业比重提升、结构优化。2011年底,二、三产比例为13.4:86.6。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1.1%,2008年以来提升3.7个百分点。金融业多元化发展,金融法人机构数量增至80余家,占全市四成以上;社会融资担保机构发展到17家,占全市近1/4;2011年组建小额贷款公司4家,数量居城区之首;新增股权投资基金8亿元。软件业务收入达59.2亿元。服务外包执行额四年增长7.8倍,2011年达8879万美元。文化创意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8.05%,2011年实现增加值25.5亿元。高端商贸商务业保持增势,2008年以来增加营业面积220万平方米,建成属地税收超亿元楼宇2幢。传统商贸业信息化改造步伐加快,中央商场淘宝商城、“畅游体育”等项目上线运行,“网上新街口”电子商务平台全面启动。总部经济快速发展,四年引进东亚银行等总部企业50多家。区域上市企业发展到12家,拟上市企业5家。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2011年,区委、区政府立足拓展框架、完善功能、彰显特色、贴近民生,高标准谋划、高水平推进城市建设和环境再造。经过努力,全区“五横十三纵”路网总体成型,东部地区交通条件有效改善。河道水系全面治理,新建改造泵站5座,完成蓝旗街等11个积淹水片区管网改造和14个片区、97条街巷雨污分流工程。城市面貌不断更新,实施城市环境“三个提升”[1]行动计划,整治中山东路、中山南路、解放路等主次干道景观,出新改造游府西街、丰富路等街巷150余条,累计出新小区46个,市容街景更加美观。城市管理网格化初见成效,占道经营和违法建筑得到有效管控。环卫保洁水平不断提升,路面机扫率达50%,在建康路、大光路、水游城地区实现生活垃圾直收直运。各街道物管办和“两站一中心”[2]挂牌运行,全区可封闭小区物管覆盖率达95%以上。加强水、声、气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区域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在82分以上。市级绿色社区发展到26家,月牙湖街道建成全市首家绿色街道。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2.8%。白下特色鲜明、宜居宜商的现代化核心城区形象初步显现。

科技和创新

2011年,区委、区政府准确把握区域转型发展大势,全面启动创新型城区建设并实现良好开局。科技创业人才快速集聚,2011年启动白下“321”人才计划[3],当年引入国家“千人计划”[4]、省“双创计划”[5]人才在内的领军型人才52名,位居城区首位。创业载体建设强力推进,依托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全市率先成立紫金(白下)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启用国际人才孵化器,形成示范引领效应;联合金城集团、南航大、8511所等10家央企、高校和科研院所,规划共建瑞金科技创业创新街区,陆续启动南工院-金蝶大学科技园、5311厂信息产业园、中航科技城等项目,形成协同创新效应。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201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8%。四年来,高新技术企业从9家发展到41家,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6]增至50家;发明专利授权量新增1173件,年均增长115%;区级科技经费累计投入1.6亿元,年均增长24%。科技创业服务体系基本成型,投融资、公共技术、社会中介、政务服务平台初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