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榆树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3-01-30 长春市榆树市统计局

教育围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继续坚持“六化并进,均衡发展”的原则,努力克服困难,改善教育民生,我市教育工作取得新突破。2009年高考,我市考生600分以上达117人,重点本科进线人数达748人,一般本科进线人数达3129人,三本以上人数达5532人,继续保持长春市五县(市)区的领先地位。继续实施文体“2+1”工程,全面提高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工作水平,举行了“与汶川小朋友携手同贺祖国六十华诞”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庆“六·一”,举办了2009年榆树市“中国人寿杯”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开展了全市中小学生“我与祖国同呼吸”演讲比赛活动,举办了庆祝建国60周年“祖国颂”歌舞演唱会。

2009年,全市改善办学条件总投资3602万元,其中:投资2404万元,新建校舍23097平方米;投资1198万元,维修校舍46栋28615平方米;新建厕所2060平方米;建围墙2498延长米。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一大批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文化体育和卫生

市委、市政府把重点工作着力于加强民生、改善民生、突出民生、服务民生,群众文体生活丰富多彩。榆树市被国家评为“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县(市)”。榆树市文化体育活动中心一期工程如期完工。影剧院重新修缮后投入使用。成功举办建国六十周年大型文艺表演。“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全市388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农家书屋”,建成标准书屋229家,打造了书屋中的精品。建成各类文化大院50个,送戏下乡100余场。给中小学生放映爱国主义优秀影片30余场,观众3万余人次。我市3名举重运动员代表吉林省参加在湖南省举办的全国青少年举重比赛上,共获得6枚金牌。在吉林省青少年举重比赛上,我市共获6个第一名、4个第二名、3个第三名,列金牌榜第二位。

广播、电视业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一中心任务,切实关注民生,把握舆论导向,加大宣传力度。榆树电台成功加入了吉林省广播联盟,并成为副理事长成员台。《欢乐黑土地》栏目紧贴百姓生活,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果。《榆树第五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等16件作品分别荣获省一、二、三等奖,《全力打造北方酒业基地》等新闻类稿件和《省长夸香瓜》等17件作品也分别荣获省、长春市一、二、三等奖。新增城乡有线电视用户1.3万户,致使我市城乡有线电视总用户突破13万户,名列全省县(市)级榜首。

医疗卫生事业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市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开展了“送医、送药、送温暖”慰问活动。免费进行妇女病普查,抓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疫情网络直报率达到100%。在市医院、中医院设立惠民病房。启动“情牵新生命”优生优育促进工程。投资1600万元建成的标准化县级中医院投入使用。成功开展了手足口、甲型流感、麻疹等传染病防控工作。

技术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督、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卫生防疫、酒类管理等部门积极履行行政执法职能,积极开展源头打假工作,加大对医药、食品卫生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和治理力度,有效地控制了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保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整顿和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既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又有力地维护了我市企业名牌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达到1296962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农业人口1094842人,比上年增长0.46%;非农业人口202120人,比上年增长1.4%。人口自然增长率3.23‰。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00元,比上年增长14.5%;全市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0023元,比上年增长17.2%;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500元,比上年增长17.8%。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2009年,市委、市政府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全年共创造城镇就业岗位6637个,城镇新增就业5295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173人(其中“4050”人员265人),创业促就业成功项目62个,登记失业率为3.45%。全年共输出农村劳动力42.6万人次,其中省外输出13万人次。常年外出务工28万人。劳务经济收入达到40亿元。

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民生工作硕果累累。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和《榆树市民生行动计划》,坚持依法行政,为民执政,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009年,全市共有1639名事业单位改革待岗人员通过公平、公正的上岗机制,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政府全年社会保障和就业补助支出52143万元,比上年增加13569万元。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46487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75045人,参加失业保险34401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9271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982888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0836人。

生态环境保护

市委、市政府以实施“环保惠民”工程为主线,以“联保共建”为载体,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继续提升大气环境质量。

按照国家七部委整治违法排污的总体部署,组织环保、工商、监察、公安、司法、安监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4次,集中组织监察执法人员开展了专项检查15次,突击检查8次,开展夜查6次,出动执法人员1800余人次,检查重点企业和业户730多户,对污染业户进行限期整改,到期不改者进行查封。通过“环保惠民”工程,不断深化整治措施,环境治理取得显着成效。继续实施“蓝天工程”,大气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监测表明,市区大气质量稳定保持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优良级天数突破320天,大气质量优良率占87.7%。继续巩固“碧水工程”成果,坚持对城市饮用水源和境内“一江三河”开展常规性监视监测。通过管治结合,境内“一江三河”流域水质稳中有升,城市集中饮用水质达标率为100%。持续打造“安静工程”,区域噪声功能进一步改善。重新修订完成了《榆树市城区声环境适用功能区划标准》,结合“绿色护考”行动,对所有建筑工地和经营业户噪声源进行了集中清理和整顿,为市民生活营造了安静舒适的环境。继续强化12369环保举报热线服务功能。以“联保共建”为载体,全力打造立体化宣教模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有利的工作环境。精心打造“六五宣传周”活动,营造了全民参与的舆论声势,搭建了更高层次的宣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