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01-22 安阳市统计局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十六大以及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坚持在调控中求发展,开拓进取,调整结构,深化改革,优化环境,进一步挖掘经济生活中的积极因素,使全市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目标发展,经济运行呈现持续、快速、健康的态势,是我市十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经济运行质量最好的一年。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初步测算,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64.79亿元,增长16.0%,增幅为10年来最高,人均生产总值8772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262.41亿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增加值122.38亿元,增长11.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3:53.5:30.2变为17.2:56.6:26.2,第三产业比重下降,应引起重视。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3.7亿元,增长34.5%。

市场物价除个别下降外,大部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仍呈上升趋势,其中食品价格增幅最大。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5.1%,其中食品价格上升11.3%,衣着类价格上升1.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升1.5%,交通和通讯下降1.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升0.7%,居住类价格上升4.3%。

就业形势比较稳定。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41.47万人,比上年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3.38%,较去年有所上升。全年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就业登记人员14.43万人,各级劳动部门共培训失业下岗人员结业27687人。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使5.07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5万余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依然突出,资金、煤电油运依然紧张,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农民增产、增收的基础不够稳固,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仍然偏低,部分群众生活还较困难,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形势比较稳定。全年粮食总产量245.54万吨,比上年增长7.9%,创五年来最高水平;油料产量28.64万吨,比上年增长3.8%;棉花产量3.28万吨,比上年下降8.8%;全年蔬菜总产量443.89万吨,比上年增长10.3%。

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2004年,全市优质强筋小麦播种面积285万亩,比上年增长29.4%,占小麦播种面积的69.5%。各种农副产品及其他特色经济发展迅速,名优、新特、精细品种不断增加。

植树造林成绩喜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1.13千公顷,幼林抚育面积19.03千公顷,退耕还林工作成效显着。

畜牧养殖业快速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20.13万吨,比上年增长8.74%,其中猪牛羊禽肉总产量19.53万吨,增长8.9%;禽蛋产量23.92万吨,增长4.4%;奶类大幅增长,全年总产量2.4万吨,增长27.3%;水产品产量4832吨,增长75.1%。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71.7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1%;农用拖拉机13.9万台,比上年增长0.4%;农用运输车10.58万辆,比上年增长10.42%;农村用电量10.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4年全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优化经济结构,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企业效益显着提高。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4.61亿元,增长23.1%。其中,国有企业增加值30.07亿元,增长15.6%;集体企业增加值7.84亿元,增长18.7%;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00.95亿元,增长20.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16.33亿元,增长28.3%。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36.52亿元,增长20.2%,重工业增加值138.09亿元,增长24.0%。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着。在市场经济的导向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大力实施“工业振兴工程”,加大企业改制力度和工业企业技改投资力度,克服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工业企业生产和效益仍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全年新产品产值26.17亿元,比上年增长26.0%。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全面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55.09%,比上年提高17.0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497.74亿元,比上年增长37.7%;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19.74亿元,同比增长25.3%。

建筑业生产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影响,呈快速增长趋势。全年全市资质等级四级以上(含四级)建筑企业增加值12.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完成建安工作量58.54亿元,比上年增长9.98%;实现利润5430万元,比上年增长10%;实现税金2.46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6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90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固定资产投资中间慢两头快,全年保持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发展。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6.68亿元,比上年增长50.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9.76亿元,增长54.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6.92亿元,增长54.5%。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52.57亿元,增长58.5%;更新改造投资51.12亿元,增长76.03%;房地产开发投资11.6亿元,增长4.7%。

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2547万元,较去年有所下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17.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倍;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5637万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15232万元。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加大。全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45.58亿元,增长71.7%。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城关镇以上新增固定资产63.40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40.5%。建成投产项目332个,项目建成投产率63.5%。竣工房屋建筑面积278.36万平方米,竣工率51.25%。

全年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原煤开采25.35万吨;炼钢130万吨;新建和改建公路95.56公里;城市道路扩建43.88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面积60.69万平方米;新增造林面积1万亩;新增高等院校学生席位400个;新增医院病床990张;新增移动通信基站236个。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有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1.69亿元,增长16.5%;县的消费品零售额14.29亿元,增长12.3%;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41.73亿元,增长15.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105.94亿元,增长13.9%;餐饮业零售额17.30亿元,增长30.4%;其他行业零售额4.47亿元,增长10%。消费结构逐步升级,通讯、汽车、住房商品销售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