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榆树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07年,在财政、税务等职能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坚持增收节支的原则,多方挖掘税源,全口径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34216万元,比上年增长28.8%,市本级一般预算财政收入25753万元,比上年增长28.3%,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总计139800万元,比上年增长14.2%。 2007年,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63775万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41694万元,比上年增长14.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64092万元,比上年增长5.5%。 2007年,社会商业保险业蓬勃发展。全市保费收入14671万元,比上年增长20.4%;赔款、给付支出7208万元,比上年增长43.1%。 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7年,科技项目建设、项目申报、科普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自主创新步伐加快,科技部门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东北平原中部吉林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全面实施,农业科技服务“110”平台建设项目全面启动,科技项目申报专利9项,全民科技素质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在全市24个乡(镇)建立了30个标准的农村科普画廊,“一站、一点、一员”工作在28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铺开。全市农技协组织已发展到260个,会员发展到8300名。新庄镇珠葱生产协会被评为2007年全国“科普惠农村”先进协会。 教育坚持“六化并进、均衡发展”的原则,努力推进教育创新,狠抓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主题教学研讨活动。积极实施文体“2+1”工程。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庆香港回归10周年”主题大赛活动。开展了“阳光体育”活动,保证每名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投资3925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其中:投资3185万元,新建校舍40052平方米,投资740万元,维修校舍379栋29194平方米,砌围墙35756延长米。教育信息化建设投资203.4万元,建卫星接收点19个,计算机教室9个,购买计算机380台,全市中小学人机比例达到22:1。高考有303人总分超过600分,进入重点本科录取线648人,进入一般本科录取线3056人,长春地区外五县(市、区)文、理科状元均在我市产生,有8名同学分别被“三大”录取。 文化体育和卫生 市委、市政府把文体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放在加强和改善民生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突出民生,服务民生,保障了群众文体生活丰富多彩。中央电视台“春暖黑土地、建设新农村”大型主题文艺晚会展示了我市新农村建设风采。由榆树市戏曲剧团自编、自导、自演的拉场戏《转运珠》,在吉林省第三届二人转戏剧小品艺术节上,获得了剧目一等奖和编剧一等奖在内的5个奖项。同吉林电视台乡村频道共同举办了“转迷乐翻天”榆树赛区比赛,充分展示了“二人转之乡”的水平和实力。成功举办了榆树市“信合杯”篮球赛活动。开展了“告别网吧,走进图书馆”、“正月十五灯迷竞猜”等活动。全力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组建了榆树市农村数字电影管理站和24个乡(镇)数字电影放映队。放映中小学爱国主义影片260余场,观众达5万余人次,使广大中小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开展“影吧”、“网吧”专项治理行动,促进了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在全国少年举重比赛中,获得2枚金牌,在吉林省青少年举重比赛中获得3枚金牌、6枚银牌、1枚铜牌,在吉林省青少年田径比赛中获得1枚金牌。 广播、电视服务业开创新局面,宣传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为构建和谐榆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作用。在做好时政报道、工农业生产、重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宣传报道的基础上,又为喜迎“十七大”、服务“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大项目建设和开发新榆树、棚户区改造等方面策划了一系列专题报道。9月28日,榆树市交通文艺广播台正式开播,实现了榆树人民广播电台从录播向直播的历史性跨越。加大资金投入,全力推进“村村通”工程。无线电视和广播实现了100%覆盖。有线电视数字整体转换达到15000户。 疾病防控体系和医疗机构改革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传染病防治工作成效显着。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及时接种各种疫苗,我市计划免疫“五苗”覆盖率在95%以上,出血热等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与2006年相比,下降了98.26%。建立应急处理机制,疫情网络直报率达到97%。成立了榆树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执法监督职能得到加强。核发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规范了从业人员的资质和设施。清理黑诊所22家,停止从业22人。 技术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督、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卫生防疫、酒类管理等部门积极履行行政执法职能,积极开展源头打假工作,加大对医药、食品卫生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和治理力度,有效地控制了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保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整顿和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既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又有力地维护了我市企业名牌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达到1275721人,比上年增长0.7%。其中,农业人口1080461人,比上年增长0.5%;非农业人口195260人,比上年增长1.9%。全市年内出生人口9213人,出生率7.2‰;年内死亡人口5863人,死亡率4.6‰;人口自然增长率2.6‰。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00元,比上年增长10.6%;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4070元,比上年增长24.2%;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630元,比上年增长1.2%。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2007年,市委、市政府以扩大就业再就业为重点,以加强民生工作为目标,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全年创造城镇就业岗位5898个,开发公益岗位500个,新增就业3568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973人。全年完成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培训3850人,培训后就业3665人,就业率达到95.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劳务输出全面实施组织化输出、社会化培训、信息化管理、网络化服务、基地化转移、市场化就业、整体化增收的“七化”战略,积极组织和动员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领域创业增收,全年共输出农村劳动力41万人次,劳务经济收入达到13亿元,农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了1300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