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钟楼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3-01-17 常州市钟楼区统计局

【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主体作用更加体现。在政策鼓励、部门扶持、社会支持的大环境中,民营经济发展加快。2005年,全区新增私营企业894家,新增工商个体1546家,新增注册资金10.9亿元。民营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1.3亿元,比重达到77.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民营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完成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4.25亿元,比重达到72.5%。

【开发区建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项目建设成效显现。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的目标,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精密机械三大产业为特色的园区建设初见成效,三年来,共投入资金102.27亿元,其中工业投入51.58亿元,累计协议利用外资49024万元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821万美元,引进入园企业94家,其中有53家企业投产,在建企业32家。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园区环境建设力度加大。三年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8亿元,完成拆迁110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63.8万平方米,星港苑小区已交付使用,26万平方米梧桐苑小区在建设之中,累计建成标准厂房12.8万平方米,完成13条道路建设,总长30公里,绿地面积51万平方米,总长达85公里的水、电、热、气、通讯管道等设施基本到位,相关配套设施正在建设之中。

二、社会事业

【科技】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创新能力继续增强。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5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8.2%。新批“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17只;5家企业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3家农业龙头企业被评为“常州市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新型涂料特色产业基地”骨干企业达到20家;新增“国家轨道交通特色产业基地”骨干企业2家;新批国家级、省级火炬计划各1项并通过验收,通过制造业信息化绩效评估企业2家;新批国家重点新产品1项;申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2项、实施1项;争取上级科技经费250余万元。

知识产权工作再上台阶。2005年,全区申请专利269件,其中:发明67件、实用新型110件、外观92件。进行各类知识产权培训达400余人次,新能源吻合器厂、赛迪电气等一批企业成为“江苏省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推进计划实施单位”,五星被确定为“常州市专利试点乡镇”。

产学研结合不断深入,在开展形式多样科技经济对接活动的基础上,累计引进科技成果30余项,技术贸易额达5600万元。

2005年,全区人才总量达2.85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21万人,高、中级职称人才0.37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才0.65万人。

【教育】基础教育继续加强,品牌特色不断涌现。年末拥有各类教育机构52个,其中,社区教育培训机构1个,中学3个,小学25个,学前教育机构23个,在校学生2.39万人,在园幼儿数8677人。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毕业率、初中毕业率均达100%,围绕“两个率先”目标,遵循“统筹协调,创新机制,深入改革,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工作思想,特色办学,创立教育品牌,名校、名师不断涌现。钟楼教育培训中心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省社区教育学院”。广化小学、新闸中学通过了省实小和省示范初中的评估验收;广化小学、怀德苑小学通过了省绿色学校的验收;勤业、觅渡桥、东方、荆川小学通过了市德育先进学校验收;清潭、广化、五星、怀德苑小学通过了市艺术特色学校的验收。小百灵艺术幼儿园、西新桥二村幼儿园顺利通过市示范幼儿园验收,北港、西林幼儿园通过市一类幼儿园验收;怀德苑、西新桥小学的小班教育、觅渡桥小学的数学文化、莱茵幼儿园的双语特色成为我区教育品牌。名师建设成效显着,与华师大合作,选送50名青年教师参加“研究生课程班”学习。优秀教师群体建设得到加强,新增省特级教师1名,市一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比例继续提高。科技教育活动不断深入,全区28所中、小学成立了科技活动站,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在省、市组织的“第十五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5个。在省《小数报》读报知识检测中,我区获30个一等奖。学前教育成果斐然,花园幼儿园荣获《金球杯》第14届全国青少年美术书法摄影大赛金奖,刘海粟美术幼儿园获“海粟杯”常州市首届青少年书画大赛一等奖、全国少儿美术教育工程学术奖。教育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加强,觅渡桥小学扩建工程方案得以批准,清潭三小、花园二小的改建和北港中心小学易地新建工程相继开工。

【文化体育】文化建设得到加强,体育事业蓬勃开展。成功举办“第二届钟楼文化艺术节”、“激情欢乐广场”、“戏迷票友演唱会”、“新市民艺术团专场文艺汇演”等多项文化活动,深受各界和广大市民的关注和喜爱。在全市开展的“中小学合唱比赛”中,五星小学、东方小学分别获一等奖;谭墅小学《今天才明白》快板剧获市少儿艺术节二等奖。全民健身工程继续加强,健身活动形式多样,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广泛深入开展。

【卫生】卫生改革稳步推进,医疗条件不断改善。2005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41个,其中:医院6个;卫生机构床位数397张;医疗机构总人数708人,其中:技术人员557人。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多形式、全方位提高医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医德医风明显改善。率先在全市开展由政府出资埋单的免费婚前保健服务,新生儿建卡建证率、新生儿计免保偿率、各种疫苗接种率均达100%,孕产妇保健覆盖率100%,区妇保所通过了省甲等妇幼保健所评审。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率100%。爱国卫生运动广泛深入,新创省级卫生先进单位5个,省级卫生村2个,市级卫生街道2个,市级卫生模范单位2个,市级卫生先进单位5个,市级卫生社区居委会2个。

【社会保障】社保体系更加健全,覆盖范围明显扩大。2005年,全区养老保险扩面净增8597人,医疗保险扩面净增8656人。新增失地农民参保5734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下拨率达100%,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达99.14%,农村合作医疗保险49937人,参保率达98.03%。

【社会福利救济】福利事业稳步推进,救助能力继续提升。继续巩固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区现有城市低保对象1703户,3349人,月发保障金63.16万元;农村低保对象185户,424人,月发保障金5.14万元。全年发放低保金760多万元。对城市“三无”对象47人、农村五保对象57人供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慈善捐助工作得到加强。全区慈善基金总额达到156.4万元,受益人数达1000余人,救济工作继续加强,筹措资金39万元,解决了1000多户特困家庭过年生活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