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高密县199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01-15 潍坊市高密市统计局

1993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同心同德,励精图治,改革步伐加快。全县政治稳定;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发展迅猛;工业生产突飞猛进;城乡市场活跃;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财政收入在上年过亿元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事业健康发展。全县经济呈现出了较强的增长态势。1993年全县社会总产值达到80亿元,比上年增长57.2%;工业总产值71.2亿元,增长55.96%;国民生产总值32.50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9.43亿元,分别增长49.1%和51.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29.02%。1993年,全县发展变化令人鼓舞,但发展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不应忽视:农业基础还比较脆弱;科技力量不足,资金紧张、重要原材料短缺,基础建设滞后等因素仍然存在;第三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依然偏低;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农业:1993年,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全县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65.9亿元,比上年增长76.9%。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非农产业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9.1%提高到79.3%。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52.3亿元,比上年增长03.5%。1993年,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种植业实现了夏增、秋增、全年增,粮增、棉增、全面增的好局面,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3.62亿元,增加值8.0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9%和14.7%。在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分别增长5.7%、2.2%、40.2%、27.1%。1993年有28处乡镇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或超亿元,成为亿元乡镇。

农村市场有了较大发展,农民的商品意识进一步增强。1993年,农业商品产值9.6亿元,农产品商品率为70.6%,比上年增加了7.8个百分点。

林业生产在坚持“育、造、扩”三位一体的原则下,造林绿化成绩显着。1993年全县造林面积2682公顷;比上年增长8.1倍。森林覆盖率继续上升。有15处乡镇达到部颁平原绿化标准。

畜牧业生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是1993农村经济的又一特点。1993年,全县禽、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牧业产值3.76亿元,比上年增长40.2%,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5.5%上升到27.6%。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1993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0.3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2%;排灌机械总动力18.72万千瓦;农用拖拉机5089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020台。全年农机化作业面积21.70万公顷,化肥施用量(折纯)5.23万吨,每公顷耕地施用化肥579公斤,比上年增长7.2%。农田水利建设成绩显着,农业灌溉条件得到改善。1993年,全县农田水利建设总投资4698万元,比上年增长6.3%;当年投工2721亿个,增长2.7%,搬动土石方2912万立方米;完成农田水利工程2100项;新增机电井1020眼。改善有效灌溉面积2570公顷。

二、工业:工业生产快速发展。1993年全县工业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工业总产值57.6亿元,增加值12.4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68.1%和76.6%。在工业总产值中,县直工业12.72亿元,乡镇办工业14.82亿元,村及村以下工业30.0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7%、85.9%和104.4%。乡镇工业占全县工业的比重由上年的66.1%上升到77.9%。在全县工业中,出口产品所占比重为11.6%,比上年增加2.1个百分点。在工业产品产量中,适销对路产品稳定增长,长线产品得到有效控制。

产品质量逐步提高,物质消耗下降。全县重点考核的23种产品质量指标,稳定提高的21种,提高率为91%。全县乡镇及其以上工业增加值率由上年的21.76%上升为26.24%。县直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1.36吨,降低率4.9%,全县共节约标准煤0.94万吨。

大中型企业的支柱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到1993年底,全县共有大中型工业21家,比上年增加5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97502万元,增加值25178万元,实现利税984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6%、27.0%和54.1%。大中型工业占全县工业的比重分别为:企业个数9.8%,职工人数34.5%,总产值36.1%,增加值35.5%,实现利税60.8%。

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有所提高。1993年乡镇及其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99611万元,比上年增长49.5%;实现利税16182万元,增长34.5%;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增加值计算)14489元/人,增长59.0%;产品销售率、资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95.21%、8.03%和3.99%,高于上年水平。

三、固定资产投资:1993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723万元,比上年增长140.1%。其中国有单位18310万元,增长51.4%;集体单位62413万元,增长210.5%;个人投资1亿元,增长84.9%。人民大街拓宽工程、凤凰公园两期工程、城南街城北街道路铺装工程、平日路县城北出口超一级路面工程、城北调蓄水库一期工程、高诸光缆工程等圆满完成,大大地改善了全县的投资环境。

在投资结构中,县及县以上投资24435万元,比上年增长35.1%。其中生产性投资19295万元,非生产性投资514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2%和83.8%。基本建设投资13776万元,增长215.2%;更新改造投资8810万元,下降29.8%。在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5422万元,占6.0%,第二产业67831万元,占74.8%,第三产业17470万元,占19.3%,比上年分别增长197.1%、166.2%和667%。

四、交通运输、邮电通讯:1993年,308国道的开通,县城北出口超一级公路的建成,进一步促进了全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到1993年底,全县拥有运营客车(包括上属企业)152辆,载货汽车和挂车1889辆,其它机动车1187辆,运输用拖拉机2465台。全年完成货运量576.4万吨,货运周转量24220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30.9%和37%;客运量170.3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6.1%,客运周转量15703万人公里,增长20.4%。

邮电通讯业发展加快。随着高诸光缆的开通使用和济青光缆的即将开通,全县的通讯状况将大为改观。全县29处乡镇有16处乡镇并入县程控电话网。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31万元,比上年增长86.0%。1993年末,共有市话电话机4747部,农话电话机2700部,比上年增长71.6%和23.9%,无线寻呼机、移动电话从无到有,分别达616部和155部。

五、商业、外经、外贸:城乡市场繁荣,各类市场不断扩大。1993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7919万元,比上年增长47.6%。其中消费品零售额81577万元,增长57.3%。在消费品零售额中,国有经济单位比上年下降15.9%;集体经济单位增长41.3%;股份制商业和三资经济从无到有,分别达到4969万元和1025万元。个体经济零售额增长157.7%。个体经济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0.2%上升到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