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九、松江新城、园区和社区建设 松江新城布局日益完善。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万达广场项目实现结构封顶。广富林项目扎实推进,文化展示馆初具规模。大学城配套区建设进展顺利。泰晤士小镇业态招商取得较大进展,小镇特色风情街区形成规模。 工业区转型升级有序展开。松江工业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加工区功能拓展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247.11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比重为59.7%;引进合同外资4.85亿美元,占全区合同外资的50.1%;实现出口产品总额325.38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92%;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8.74亿元,占全区投资总额的14.5%。 社区建设和管理继续加强。全面推进“三一两全”工作,即“一门办理”、“一头管理”、“一口受理”和“全区通办、全年无休”;推进社区电子台帐试点工作和社区资源共享标准化建设。总结九亭镇试点经验,在车墩镇、新桥镇扩大城市综合管理“大联动”试点范围,优化基础信息处置规范和流程,完善社区联动工作机制,集中整治非法行医、黑网吧、黑车等社会管理顽症。 十、城市信息化 信息产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21.54亿元,比上年增长3.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4%。实现电子信息业工业总产值1796.61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7.8%;完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35.68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13.4%。 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破解区域移动通信信号薄弱的难题,从大型居住社区入手,完成全区信息基础设施总体规划的编制。全年共建移动通信基站170个,泗泾大型居住社区的信号覆盖达到城区标准。启动智慧松江建设相关工作,加强信息化项目管理与服务。继续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工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全年共补换社保卡17361张,办理正式居住证7028张,临时居住证294608张,学籍卡619张。全年“上海松江”政府门户网站首页访问量日均达3.52万人次,页面访问量日均达16.62万人次。 十一、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启动第三轮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推进“区新优质学校”建设工作。促进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等协调发展,完成9个市社区教育实验街镇建设任务。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区第三实验小学等6所学校建成投入使用,与东华大学签约合作兴办附属实验学校。2012年高考本科达线率73.41%,比上年提高10.09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加强教育融合,7.3万名学前及义务教育阶段来松从业人员随迁子女顺利入学。至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学校244所,在校学生数13.45万人,比上年增长7.5%。各类学校在校生数总体略有扩大(见表6)。 全区依法批准设立的民办非学历办学机构50所,民办幼儿园51所,民办托儿所4所,民办中学4所,民办小学19所。松江大学园区现有7所高校,共有在读学生7.5万人。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和市级创新资金、科技小巨人等各类科技项目262项,科技资金1.45亿元。至年末,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01家,科技小巨人企业52家,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275个。全年组织实施区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206项。鼓励技术创新,15个项目获国家、市、区重点技术改造补贴。年内新认定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创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全年申请专利6467件,比上年增长18.5%。全年专利授权量4359件,比上年增长41.8%,其中,发明专利750件,实用新型2473件,外观设计1136件。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交易合同111项,比上年增长19.4%;技术交易合同额14636万元,增长140.5%。 科普宣传力度继续加大。区科技馆充分发挥科普宣传功能,全年共接待参观48300人次,接待学生团队90批次。至年末,全区共有科普教育基地24家,其中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8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6家。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持续繁荣。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区工人文化宫完成设计招标。深入推进文化惠民,百姓书声等一批文化配送工程顺利实施,成功创建“中国书法城”。广播电视主流舆论宣传引导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年广播电视台共自采编新闻3819条,外宣工作实现在市级台播出1025条新闻,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采用94条,27部作品获全国、市级奖励。群众文化活动深入推进,开展第二届“百姓明星”系列评选活动,全年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0023场,参与人次84.5万。 年末全区有影剧院6座,文化馆、站16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站图书室15个,藏书114.9万册,全年接待读者82.42万人次。至年末,全区有有线电视站11个,全年有线电视覆盖户数38万户,有效户数31.34万户,其中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用户16.39万户,正常缴费用户15.12万户。 全面推进卫生改革和发展。卫生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区中心医院改扩建一期工程结构封顶,泗泾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深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家庭医生责任制、基本药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制定实施第三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第四轮建设健康城区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国试点项目,完成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市、区两级政府实事项目。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以常住人口为基数,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2.8%。全年全区门急诊614.5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门急诊均次费用137.84元,比上年增长9.9%。年末各类卫生医疗机构与卫生技术人员数有所增长(见表7)。 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加快发展。年内承办了全国少年击剑赛(夏令营)、亚洲冰球联赛、全国房车锦标赛(CTCC)、2014年冬奥会女子冰球预选赛等重大赛事。全年在全国性比赛中获金牌5枚、银牌3枚,市级比赛获金牌142枚。以市第一届市民运动会举办为契机,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成功举办佘山登高、端午龙舟、区二届职工体育健身节、“五四”青年篮球赛等活动,积极承办市民运动会龙舟、定向越野、钓鱼、排舞、健身秧歌等6个竞赛项目。至年末,全区共举办二级竞赛107场,三级竞赛503场,直接参与各项比赛人数达36万人次。 公共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全年新建百姓健身房4个、百姓健身步道6条、百姓游泳池1个、社区公共运动场1个、健身苑1个和健身点41个。至年末,全区共建有6个百姓健身房、11条百姓健身步道、16个社区公共运动场、23个健身苑和505个健身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