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元坝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元坝区统计局 201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跨越、富民强区”主题,牢牢把握“稳定增势、加快发展”工作主基调,大力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奋力推进“五区”建设,全区经济继续保持健康良好的发展态势,呈现出经济发展较快增长、民生显着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经济发展较快增长。经市统计局审定,201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472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312万元,增长5.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7%;第二产业增加值164221万元,增长22.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7%;第三产业增加值84194万元,增长9.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6%。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7、8.9和2.6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末的29.6:45.0:25.4调整为今年的27.9:47.7:24.4,二产业上升了2.7个百分点,一产业和三产业分别下降了1.7和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40%提高到42.3%,提升了2.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86153万元,同比增长1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061万元,增长10.0%;第二产业增加值114484万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38608万元,增长13.1%。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为54%,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7%。 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城镇化率28%,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734公顷,同比下降1.6%。粮食总产量144082吨,增长1.7%。其中:小春粮食产量42252吨,增长3.8%;大春粮食产量101830吨,增长0.92%。油料产量17681吨,增长0.8%。种植烤烟1.9万亩,产量首次突破5万担,达到2501吨,增长15.3%。中药材产量6196吨,增长0.8%。糖类产量150吨,下降26.5%。蔬菜产量260021吨,增长34.4%,建成标准化蔬菜种植示范区1.2万亩,成功进入全国蔬菜输出大县行列,“天下鲜”成为全市第一家国家级专业合作社。全年累计出栏生猪60.85万头,增长12.7%,成功进入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全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行列。生猪存栏42.49万头,增长4.7%。其中:能繁母猪存栏6.19万头,增长2.2%。牛出栏10824头,增长10.4%。羊出栏2.5万只,增长6.9%。小家禽出栏162.15万只,增长7.5%。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73400万元,占整个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3.16%。 兴林富民步伐加快。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切实加强城周绿化,依法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严格加强林地资源管理,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全区新栽植优质核桃1.5万亩,补植6万亩,建成了千秋等多个千亩核桃示范基地。新建工业原料林4万亩,发展林下中药材5000亩,开展林下养殖2000亩,营造山桐子林2000亩,当年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129.80万元。全年新增建成区各类绿地7715平方米,改造绿地面积1.6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1.82%。 农业生产条件显着改善。统筹中央财政小农水项目、安全饮水、水保等涉水项目资金,大兴水利建设。全年新建微水池400口,标改山坪塘230口,新建渠道31.5公里,配套改造渠道38.5公里,改造提灌站5座,水库维修养护15座,新增节水能力329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0.68万亩,新建加固堤防5.8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平方公里。加大农机推广力度,补贴各类机械6778台套,当年转付中央补贴资金680万元,受益农户4643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8.01万千瓦,同比增长2.0%。大力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6.8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开发整理土地2万亩,新建成标准农田5000亩,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323口,成功获得全省沼气化县。亭子口库区移民安置和基础设施复建稳步推进,完成农村移民搬迁安置4587人、生产安置4163人,建成移民自建安置点16个。新建改造输变电站2座,全面完成5乡8村农网升级和户表改造工程。 三、工业与建筑业 新型工业区建设迈开新步伐。整合各类资金1.44亿元投入工业发展集中区,全年新入园项目12个,新增产值过亿企业5家,8家企业完成技改扩能,新培育规上企业5家,到年末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累计达到30家。全年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4.59亿元(含纳入我区核算范围的机制公司增加值,下同),增长22.0%。其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57亿元,增长17.9%,实现利润总额1.88亿元,增长38.7%,实现利税总额3.13亿元,增长49.6%;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1.02亿元,增长21.5%。 建筑业稳步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84亿元,增长23.3%。全区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6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84亿元,增长2.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19亿元,增长16.5%,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2.47亿元,增长27.99%。在固定资产投资中,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项目16个,完成投资0.88亿元;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项目59个,完成投资8.26亿元;5000万元以上亿元以下项目23个,完成投资10.06亿元;亿元项目5个,完成投资3.49亿元。按行业分:第一产业投资2.18亿元,增长1147.2%;第二产业投资13.33亿元,增长22.6%;第三产业投资6.95亿元,增长6.9%。从投资种类看:基本建设12.25亿元,增长8.73%;更新改造9.29亿元,增长52.04%;其他投资0.93亿元,增长429.26%。完成工业性投资13.33亿元,增长22.6%。 五、贸易与旅游 商贸服务日趋活跃。开元星级酒店建成投入使用,新培育限上商贸企业及个体商户27家,建成秦巴山区农村商贸服务中心4个,信息传输、现代物流、多家金融机构等各类新兴商贸业加快发展。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9亿元,增长15.6%。分经营地,城镇市场零售额6.14亿元,增长15.8%;乡村市场零售额3.65亿元,增长15.1%;分行业,批发业2.60亿元,增长16.0%;零售业6.36亿元,增长16.2%;住宿业0.06亿元,增长68.0%;餐饮业0.77亿元,增长6.6%。 旅游业发展呈现新亮点。昭化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平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快速推进,昭化古城景区风貌改造、天雄关步游道等项目全面建成,平乐景区改造提升和荷塘花海农业综合体等项目全面竣工,紫云湖、柏林湖等乡村旅游逐步兴起,昭化蜀道三国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成功举办,旅游市场营销取得实效。全区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3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69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