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3-03-25 泸州市统计局

广播电视事业跃上新水平。拥有市级广播电台1座,市级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5座,调频转播发射台8座,电视转播发射台7座,微波站15座,微波线路314公里,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线总长7950公里。广播综合覆盖率96.96%。电视综合覆盖率99.29%。

大力推进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年末有线广播电视用户45.1万户,(不含企业自建),比上年增长11.4%,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4.22万户,比上年增加8.37万户。

广播电视节目播出与制作能力增强。全年自办广播节目6套,其中市级3套(本年新增1套),县级3套,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29669小时58分。全年制作广播节目19254小时45分,被中央台采用广播节目77条。自办电视节目8套,其中市级3套,县级5套,电视节目播出时间50042小时55分,电视剧播出1787部31003集。全年制作电视节目30914小时45分,被中央台采用新闻节目75条。

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调整优化。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包括村卫生室)4351个,其中,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29个,县以下医疗机构4322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8个,卫生监督机构8个,其他卫生机构5个。在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中,三级医院3个,二级医院17个,妇幼保健、急救中心、专科疾病防治及其他医院9个。在县以下医疗机构中,医院、卫生院18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0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672个,村卫生室3323个。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7020人,比上年增加2194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7311人,比上年增加473人,注册护士6085人,比上年增加1469人。年末医疗机构编制床位18055张,比上年增加3400张,实有床位20581张,比上年增加5349张。

医疗服务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加强。全年医疗机构门诊总诊疗人次数1879.79万人次,急诊人次数737.28万人次,入院人数95.46万人,出院95.54万人。孕产妇死亡率14.42/10万人。婴儿死亡率6.78‰。全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人数8156例,报告死亡75人,报告传染病发病率194.21/10万人,死亡率1.79/10万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较上年下降5.64%。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体育场地(馆)1634处,7个市级体育健身中心(俱乐部),奥林匹克体育公园开工建设并迅速推进。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全市举办各类体育活动及运动会334次,参加体育活动及运动会的运动员6.18万人。免费向市民开放体育场馆,全市免费人次达107.65万,其中市级体育场、羽毛球馆、网球场、篮球场、老年体育活动中心等场馆免费人次达29.7万。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升,共组织足球、网球、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市级竞赛30余场,并多次承办全国竞赛、省级竞赛,成功举办市第六届运动会。组队参加省级、区域性各级各类比赛20余场次。向省以上新输送优秀后备体育人才30余人,其中体操运动中心输送了2名运动员到国家艺术体操队和跳水队。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体育比赛,共获金牌31枚、银牌25枚、铜牌45枚。泸州籍体操运动员邹凯在伦敦奥运会上再次荣获男子体操团体、自由体操冠军和单杠季军共“两金一铜”的骄人成绩。成为中国奥运第一人,被冠以“五金冠九州”的至高荣誉。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9239万元。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大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形象提升。“中国酒城.泸州”正式冠名。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1.05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100.97万人。国窖长江大桥、酒城大道至泸州西一期、城北绕城环线、蓝安路三期工程竣工通车,西南商贸城一期工程、泸州客运中心投入运营,初步建成管驿嘴1公里示范段,建成全省一流水平的城市规划展览馆,并免费向公众开放。泸州大剧院、奥林匹克公园、蜀泸大道三期等多项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开工建设泸合产城大道、纳富港城大道。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全市自然保护区8个,面积101252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40497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25591。森林面积55.0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9.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5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34平方米,绿地率35.66%。

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继续推进城乡风貌塑造,整治和升级改造“两江四岸”。完成主城区龙马大道、蜀路大道至沱江二桥、沱江三桥、酒城大道和纳溪区、泸县县城等城市主要干道“白加黑”改造;不断加大主城区透水混凝土人行道建设;垃圾压缩中转站、垃圾焚烧发电以及垃圾渗滤液扩容等项目工程进展顺利。主城区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3.29%,建制镇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覆盖面达32%。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垃圾“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体系全面建立、收运范围持续扩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66.29%。

全年主城区环境空气达二级以上优良质量天数338天,达标率92.6%。降水酸雨频率86%,降水的pH平均值为4.34,地表水达标率57.1%。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昼夜等效声级值为54.1分贝,较去年降低0.1分贝;全市交通干线噪声等效声级值为67.7分贝,达到了国家70分贝标准的要求。城市环境噪声达标面积70.4平方公里。

安全生产事故总体下降。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437起,受伤385人,死亡181人,分别比上年下降12.4%、12.3%、6.2%。其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98起,受伤385人,死亡131人,分别比上年下降10.5%、12.3%、1.5%;发生火灾98起,比上年下降15.5%,死亡0人。全年共发生较大事故4起,未发生重大以上安全事故。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公安户籍登记总人口为505.21万人,按人口管理习惯登记为农业人口的409.44万人,登记为非农业人口的95.77万人。年末常住人口425.00万人(在本市居住半年以上),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77.34万人,乡村常住人口247.66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41.73%。

全年出生人口51933人,出生率为10.29‰;死亡人口32895人,死亡率6.5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7‰。

城乡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据对农村居民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463元,增收954元,增长14.6%。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3602元,增长16.6%;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3227元,增长12.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445元,增长19.6%。其中,人均食品支出2667元,增长11.3%;人均衣着消费支出293元,增长32.4%;人均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380元,增长29.0%;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257元,增长29.9%;人均医疗保健支出398元,增长26.0%;人均居住消费支出929元,增长28.5%;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455元,增长31.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