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3-03-25 黄山市统计局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水平。2012年,全市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100%,全年有188天空气质量优,达优率为51.4%。黄山风景区大气环境质量全年为优,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全面实施,上游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黄山市段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太平湖水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水质达标率为100%。黄山风景区地表水水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全年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51.5分贝,城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6.0分贝。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

生态环境保护有新突破。黄山区、休宁县获得省级生态县(区)正式命名,祁门县、黟县的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通过省环保厅现场核查和验收。全市新增省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生态村11个。全市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1个、省级生态乡镇37个,国家级生态村4个、省级生态村79个。共有自然保护区69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7个。

环境监管水平明显提高。2012年,全市共检查各类企业1520家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企业15家。全市共审批建设项目444个,其中:环境影响报告书49个,环境影响报告表125个,登记表审批270个。全市54个新开工的“861”项目和入园区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为100%。对196个具备验收条件的建设项目完成了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环保设施验收率达100%。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全市10个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园均开展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安全生产事故及死亡数双降。2012年,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684起,死亡114人,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5.13%,1.72%;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268人,比上年下降10.0%。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户籍人口总量略有减少。截至201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47.28万人,比上年减少0.84万人,其中非农人口36.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2318人,出生率8.34‰,比上年提高0.69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0080人,死亡率为6.82‰,比上年提高1.34个千分点;全年自然增长率为1.51‰,比上年下降0.66个千分点。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135.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0.07万人。

城镇居民生活继续改善。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08元,比上年增长13.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458元,增长10.0%,其中,人均食品支出5734元,增长10.4%。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7.2平方米,同比增加1.1平方米。

农村居民生活持续提高。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161元,比上年增长15.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249元,增长2.4%,其中,人均食品支出2404元,下降8.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8%,降低5.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0.9平方米,增加1.2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12年,全市征收养老、失业、职工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费共12.5亿元,比上年增长33.9%,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末全市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91.3万人次,增长8.9%;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0万人,增长11.5%;失业保险参保人数9.6万人,下降4.3%,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0.9万人,增长23.6%;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0.5万人,增长23.7%;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9.1万人,增长4.3%。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81.8万人,按时足额为19.19万符合领取条件的城乡居民发放养老金1.28亿元。

社会救助事业稳步发展。2012年,全市拥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19个,床位数10874张,共收养人员3407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3万人,发放低保金9022.4万元,比上年增长5.1%;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3万人,发放低保金9549.3万元,增长53.5%;农村居民得到政府五保救济7398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0971万元,增长18.9%,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321万元,增长7.1%。

注:1.本公报数据为各部门提供的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

4.规模以上工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5.固定资产投资口径为500万元以上项目及房地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