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紫云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03-22 安顺市紫云县统计局

2009年,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县人代会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同心同德,开拓奋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据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25826万元,同比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为59740万元,同比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0351万元,同比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5735万元,同比增长14.7%;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由2008年的50.57:15.08:34.35变化为47.48:16.17:36.35。一产下降3.09个百分点;二产上升1.09个百分点;三产上升2个百分点。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890元,同比增加221元,增长6.02%。

二、农业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促进农村经济工作持续稳步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产业化步伐加快,优质烤烟生产、畜禽饲养水平进一步提高,组织农民劳务输出的力度加大,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2830万元,同比增长6.56%。其中:农业产值34250万元,同比增长3.05%;林业产值5377万元,同比增长4.94%;牧业产值50854万元,同比增长8.77%;渔业产值760万元,同比增长3.6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580万元,同比增长7.25%。

全县拥有耕地面积238280亩,其中:田99426亩,地138854亩。人均耕地面积0.74亩,与上年持平,粮食作物播面369523亩,同比下降0.72%。人均占有粮361公斤。

林业生态建设。完成造林2.3万亩,其中:封山育林1.5万亩。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县畜牧业产值为5085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4.78%。

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575吨,同比增长12.75%。

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动力12.1万千瓦,同比增长0.83%;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物量)达19416吨,同比增长4.62%;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02吨,同比减少12.7%,。新建小水池26个,解决汗地浇灌面积600亩,解决12600人的农村饮水安全。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74729万元,实现营业收入73649万元,同比增长0.05%,实现企业增加值23178万元。同比增长10.19%。

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县实现乡乡通公路,223个行政村通公路198个,村通公路率为88.79%,全县各类项目的实施开始整体推进。全年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416万元,实施扶贫项目73个,全年减少低收入贫困人口4018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44061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6009万元,同比增长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30832万元,工业增加值8603万元,同比增长2.22%;完成销售产值29683万元,产销率为96.27%;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产值完成13229万元。

全县规模以上企业9户,有3户亏损,亏损总额646万元,盈利6户,亏损47万元,入库税金1980万元,同比减少21.2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082万元,同比增长22.36%;从投资的性质看,基本建设投资20044万元,同比增长13.54%;更新改造5467万元,同比增长82.11%;房地产投资4538万元,同比增长123.22%。

五、国内贸易

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乡镇集市贸易和黄果树商业街、外环路商铺、华联超市、恒鑫超市等相继营业,进一步疏通流通渠道,拓宽消费的领域。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购买力显着增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7805万元,同比增长18%,其中:县的零售额25480万元,同比增长20.21%;县以下的零售额22325万元,同比增长15.73%。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能力增强。完成通村公路建设157公里。全年货物周转量4480万吨公里,同比增长0.05%,旅客周转量8620万人公里,同比增长0.05%。

邮电通讯业稳步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收入366万元,同比增长22.41%;电信业务收入为5929万元,同比增长24.09%,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32706户(其中:座机25347户),比上年增加7359户,电话普及率1011部/万人;移动电话用户上升到85480户,同比增长18.39%,互联网用户增至3102户,同比增长14.13%。

旅游发展势头强劲。通过举办黄果树瀑布节格凸河山地极限挑战赛,加大格凸河风景名胜区的推介力度,同时推出一批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等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吸引了省内外游客。全年共接待省内外游客60.5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3381万元,同比增长16.14%。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0258万元,同比增长13.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379万元,同比增长22.07%;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28.13元,同比增长21.56%;财政支出68159万元,同比增长27.95%。人均财政支出2107.25元。同比增长27.42%;

金融运行稳定。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4592万元,比年初增加27874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6030万元,比年初增加14877万元,各项贷款余额77889万元,比年初增加24188万元。保险机构增加,人民群众的保险意识增强,各项保险的业务进一步扩大。

八、文教卫生

年末全县业余文化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广播电视收转站4659个,全县电视覆盖率达87.3%,年末全县各类学校166所,在校学生为68658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44514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3851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293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5.4%。

全县拥有卫生机构14个,其中:医院14个,共有病床378张,医疗卫生技术人员543人。

九、人口

全县年末常住人口为323500人,(常住半年以上),其中:男169545人,女153955人,性别比为110:100,当年出生人口4203人,死亡180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3‰;人口出生率为13.00‰,死亡率为6.57‰。

十、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据农村住户调查显示,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01.05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85%,年末全县单位从业人员达7546人,同比增长3.13%;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为21292万元,同比增长14.68%;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0006元,同比增长11.7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年内参加社会保险人数为24732人,其中;基本养老2409人,失业保险4871人,医疗保险17452人。社会救济对象31000人次,发放农村最低保障金2596万元。全年安排救济、救灾款402万元,发放救济粮114吨、衣物万件2.15(套)、棉被2700床,解决受灾地区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